<i id="5t7hp"><b id="5t7hp"></b></i>

<i id="5t7hp"><ins id="5t7hp"><progress id="5t7hp"></progress></ins></i>

<track id="5t7hp"></track>

    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

    發布時間:2009-02-16 19:23:08 來源: 點擊:
    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 第一部分   前 &n

    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
    第一部分   前  言
    技術是人類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現代生物技術等新技術,正迅猛而又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影響著人們的社會關系和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一方面,技術在科學知識實現其經濟與社會價值過程中的轉化作用,在國民經濟增長和人們生活質量提高中的推動作用,在增進人們的溝通與理解、加速不同民族文化融合中的促進作用更加顯著;另一方面,技術發展中所產生的負面問題也日益凸現。實踐證明:一個高速發展、高度繁榮的國家,不僅應有先進的科學,而且應有與科學發展相匹配、相協調的技術。因此,在普通高中設立技術學習領域,既是加強和改進基礎教育中的技術教育、深入推進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的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貫徹落實“科教興國”的戰略決策、促進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普通高中階段的技術課程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促進學生全面而又富有個性的發展為基本目標,著力發展學生以信息的交流與處理、技術的設計與應用為基礎的技術實踐能力,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一定的人生規劃能力。技術課程不僅注重學生對符合時代需要、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操作技能的學習,而且注重學生對技術的思想和方法的領悟與運用,注重學生對技術的人文因素的感悟與理解,注重學生技術學習中的探究、試驗與創造,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共通能力的發展,為學生應對未來挑戰、實現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一、課程性質
    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是與九年義務教育中的信息技術教育和勞動與技術教育相銜接,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為主旨,以設計學習、操作學習為主要特征的基礎教育課程,是國家規定的普通高中學生的必修課程。在我國普通高中課程結構中,技術是一個基礎的學習領域。
    1.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是一門立足實踐的課程
    技術課程立足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和親身經歷,立足于“做中學”和“學中做”。技術課程以學生的親手操作、親歷情境、親身體驗為基礎,強調學生的全員參與和全程參與。每個學習者通過觀察、調查、設計、制作、試驗等活動獲得豐富的“操作”體驗,進而獲得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技術能力的發展。
    2.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是一門高度綜合的課程
    技術課程具有高度的綜合性,是對學科體系的超越。它強調各學科、各方面知識的聯系與綜合運用。學習中,學生不僅要綜合運用已有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社會、藝術等學科的知識,還要融合經濟、法律、倫理、心理、環保、審美等方面的意識。學生的技術學習活動不僅是已有知識與技能的綜合運用,也是新的知識與能力的綜合學習。
    3.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是一門注重創造的課程
    技術的本質在于創造,技術課程是一門以創造為核心的課程。它通過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和交流,通過技術的設計、制作和評價,通過技術思想和方法的應用及實際問題的解決,為學生展示創造力提供廣闊的舞臺,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載體和有效途徑。
    4.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是一門科學與人文融合的課程
    技術是人類文化財富的一種積累形式。任何技術在凝結一定的原理和方法、體現科學性的同時,都攜帶著豐富的文化信息、體現著一定的人文特征。技術課程不僅用技術內在的神秘感、創造性和獨特力量吸引學生的參與,而且用技術所蘊藏的藝術感、文化性、道德責任打動學生的心靈。
    二、課程價值
    技術學習領域設有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兩個科目。信息技術是目前發展迅捷、應用廣泛、體現時代發展特征的技術。這里,通用技術是指信息技術之外的、較為寬泛的、體現基礎性和通用性并與專業技術相區別的技術,是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對學生發展具有廣泛遷移價值的技術。就具體技術而言,通用技術具有相對性。技術課程具有以下獨特的價值:
    1.引導學生融入技術世界,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性
    通過技術學習,學生可以有意識地感受到信息時代技術發展給經濟和社會帶來的變化,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技術的存在;可以更好地了解社會、了解生產、了解職業,了解它們與技術的聯系;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技術,以更為負責、更有遠見、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術;可以以親近技術的情感、積極探究的態度利用所學技術更為廣泛地參與社會生活,提高對未來社會的主動適應性。
    2.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學生的技術學習過程,更多地表現為一種創造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一項項設計任務的完成,通過一個個技術問題的探究,激發創造的欲望,享受創造的樂趣,培養自己的創造性想象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以及在實踐中不斷創新的能力,形成積極、果敢、合作、進取等品質。
    3.強化學生的手腦并用,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
    技術課程強調心智技能與動作技能的結合,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通過“動手做”,學生的技術設計與制作能力、技術試驗與技術探究能力,以及利用所學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都將得到增強。
    4.增進學生的文化理解,提高學生的傳意技巧
    無論是信息技術,還是更為寬泛的通用技術,都具有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注重意念的表達與傳遞。信息技術更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課程載體,它可以提高學生信息處理和信息交流的技巧,可以提高學生對大眾信息文化的理解能力。貫穿于技術活動中的設計與制作、交流與評價也充分體現了這一價值。
    5.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的終身學習
    技術課程的學習方式是豐富多樣的,有個人的獨立操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觀察學習、體驗學習、設計學習、網絡學習等等。信息技術不僅是學生的學習內容,而且也是學生的學習工具?;镜男畔⒓夹g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學生把信息技術應用于其他科目內容的學習,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有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
    第二部分  信息技術
    一、課程的基本理念
    1. 提升信息素養,培養信息時代的合格公民
    信息素養是信息時代公民必備的素養。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以義務教育階段課程為基礎,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為宗旨,強調通過合作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在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過程中,掌握信息技術,感受信息文化,增強信息意識,內化信息倫理,使高中學生發展為適應信息時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養的公民。
    2.營造良好的信息環境,打造終身學習的平臺 
    以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為契機,充分調動家庭、學校、社區等各方力量,整合教育資源,為高中學生提供必備的軟硬件條件和積極健康的信息內容,營造良好的信息氛圍;既關注當前的學習,更重視可持續發展,為學生打造終身學習的平臺。
    3.關照全體學生,建設有特色的信息技術課程
    充分考慮高中學生起點水平及個性方面的差異,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選擇和自我設計;提倡通過課程內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關注不同地區發展的不均衡性,在達到“課程標準”的前提下,鼓勵因地制宜、特色發展。
    4.強調問題解決,倡導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創新實踐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強調結合高中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設計問題,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掌握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鼓勵學生將所學的信息技術積極地應用到生產、生活乃至信息技術革新等各項實踐活動中去,在實踐中創新,在創新中實踐。
    5.注重交流與合作,共同建構健康的信息文化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鼓勵高中學生結合生活和學習實際,運用合適的信息技術,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進行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在此過程中共享思路、激發靈感、反思自我、增進友誼,共同建構健康的信息文化。
    二、課程設計思路
    1.課程設計思路與模塊結構
    隨著社會信息化的發展,信息素養日益成為信息社會公民素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信息技術教育已經超越了單純的計算機技術訓練階段,發展成為與信息社會人才需求相適應的信息素養教育。因此,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設計體現如下三個特點:第一,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與人文素養培養相融合的課程目標;第二,符合學生身心發展需求的課程內容;第三,有利于所有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課程結構形式。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包括必修與選修兩個部分,共六個模塊,每個模塊2學分。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術基礎”一個模塊,2學分。它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相銜接,是信息素養培養的基礎,是學習后續選修模塊的前提。該模塊以信息處理與交流、信息技術與社會實踐為主線,強調讓學生掌握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基本方法,在應用信息技術解決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基礎上,通過親身體驗與理性建構相結合的過程,感受并認識當前社會信息文化的形態及其內涵,理解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構建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建議該模塊在高中一年級第一學期開設。
    信息技術科目的選修部分包括“選修1:算法與程序設計”“選修2:多媒體技術應用”“選修3:網絡技術應用”“選修4:數據管理技術”和“選修5:人工智能初步”五個模塊,每個模塊2學分。選修部分強調在必修模塊的基礎上關注技術能力與人文素養的雙重建構,是信息素養培養的繼續,是支持個性發展的平臺。模塊內容設計既注重技術深度和廣度的把握,適度反映前沿進展,又關注技術文化與信息文化理念的表達。在選修部分的五個模塊中“算法與程序設計”是作為計算機應用的技術基礎設置的;“多媒體技術應用”“網絡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是作為一般信息技術應用設置的;“人工智能初步”是作為智能信息處理技術專題設置的。為增強課程選擇的自由度,五個選修模塊并行設計,相對獨立。各選修模塊的開設條件有所不同,各學校至少應開設“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網絡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中的兩個,也要制定規劃,逐步克服經費、師資、場地、設備等因素的制約,開出包括“人工智能初步”在內的所有選修模塊,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選擇。建議將選修模塊安排在高中一年級第二學期或以后開設。其中“算法與程序設計”模塊與數學課程中的部分內容相銜接,應在高中二年級第一學期或以后開設。
    信息技術的部分相關內容安排在“通用技術”科目中,如在其必修模塊“技術與設計II”中設置有“控制與設計”主題,在選修部分設置有“電子控制技術”和“簡易機器人制作”兩個模塊。
    針對確能代表信息技術發展趨勢,但對條件要求較高,不宜在國家課程中硬性規定的內容,允許自行開發相應的地方課程或者校本課程。學校還要善于發現確有信息技術天賦和特長的學生,并給予專門的培養。
    應維持學生較長的信息技術學習歷程,以保證學習的有效性。建議每周二學時延續一個學期完成一個模塊,同時建議根據教學需要適當安排連堂上課。如果學生僅修4個學分,建議分布在兩個學年里完成。例如,高中一年級第一學期完成必修模塊,高中二年級第一學期完成一個選修模塊。
    信息技術課程各模塊之間的關系結構如下圖:
     
     
        2.關于學業的認定 
    修滿4學分是取得高中畢業資格的最低要求,其中必修2學分,科目內選修2學分。建議有興趣或者理、工科取向的高中學生再加修若干個學分,可以作為就業或高校招生的參考。
    3.標準體例說明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的撰寫,采用“內容標準”“例子”“活動建議”相結合的形式。其中內容標準是主體,例子是對內容的進一步解釋,活動建議是對教學活動方式的建議和引導。
    內容標準的撰寫,首先堅持靈活性,既給出每一部分的基本要求,又給教材編寫、教學活動和工具的選用等留有多樣化的發揮空間;其次注重時效性,以保證在本標準實施期間對信息技術教學具有持續的指導意義。
    例子是對內容標準的提示,是對內容標準的進一步解釋和具體說明,考慮到課程標準靈活性與時效性的要求,有些內容標準的描述比較概括,所以通過例子對其進行提示和解釋。但例子僅僅是提示,不是內容標準的具體規定。另外,例子中內容的時效性往往較差,但例子中的思想和方法可以舉一反三,長期生效。
    活動建議用于啟發和引導教學活動的實施。
    4.學習目標要求與行為動詞
    為幫助理解,下表列出了標準中使用的行為動詞及對應的學習目標和掌握水平:
        各水平的要求 內容標準中使用的行為動詞
    知識性目標 低

    高 了解水平
    再認或回憶事實性知識;識別、辨認事實或證據;列舉屬于某一概念的例子;描述對象的基本特征等 描述、列舉、列出、了解、熟悉
    理解水平
    把握事物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系;進行解釋、推斷、區分、擴展;提供證據;收集、整理信息等 解釋、比較、檢索、知道、識別、理解、調查
    遷移應用水平
    歸納、總結規律和原理;將學到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應用到新的問題情境中;建立不同情境之間的合理聯系等 分析、設計、制訂、評價、探討、總結、研究、選用、選擇、學會、畫出、適應、自學、發現、歸納、確定、判斷
    技能性目標 低

    高 模仿水平
    在原型示范和他人指導下完成操作 嘗試、模仿、訪問、解剖、使用、運行、演示、調試
    獨立操作水平
    獨立完成操作;在評價和鑒別基礎上的調整與改進;與已有技能建立聯系等 獲取、加工、管理、表達、發布、交流、運用、使用、制作、操作、搭建、安裝、開發、實現
    熟練操作水平
    根據需要評價、選擇并熟練操作技術和工具 熟練操作、熟練使用、有效使用、合乎規范地使用、創作
    情感性目標 低

    高 經歷(感受)水平
    從事并經歷一項活動的全過程,獲得感性認識 親歷、體驗、感受、交流、討論、觀察、(實地)考察、參觀
    反應(認同)水平
    在經歷基礎上獲得并表達感受、態度和價值判斷;做出相應的反應等 關注、借鑒、欣賞
    領悟(內化)水平
    建立穩定的態度、一貫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化的價值觀等 形成、養成、確立、樹立、構建、增強、提升、保持
    三、課程目標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總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表現在:對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能力;對信息及信息活動的過程、方法、結果進行評價的能力;發表觀點、交流思想、開展合作并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遵守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梢詺w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術的概念與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術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
    2.能熟練地使用常用信息技術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學習信息技術的能力,能適應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
    (二)過程與方法
    3.能從日常生活、學習中發現或歸納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術解決的問題,能通過問題分析確定信息需求。
    4.能根據任務的要求,確定所需信息的類型和來源,能評價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和相關性。
    5.能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進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儲和管理。
    6.能采用適當的工具和方式呈現信息、發表觀點、交流思想、開展合作。
    7.能熟練運用信息技術,通過有計劃的、合理的信息加工進行創造性探索或解決實際問題,如輔助其他學科學習、完成信息作品等。
    8.能對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能歸納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基本思想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9.體驗信息技術蘊含的文化內涵,激發和保持對信息技術的求知欲,形成積極主動地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參與信息活動的態度。
    10.能辯證地認識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日常生活學習的影響。
    11.能理解并遵守與信息活動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負責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術。
    上述三個層面的目標相互滲透、有機聯系,共同構成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培養目標。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要引導學生在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參與信息活動的過程中,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不同層面信息素養的綜合提升和協調發展,不能人為地割裂三者之間的關系或通過相互孤立的活動分別培養。
    四、內容標準
    (一)必修課程
      信息技術基礎
    “信息技術基礎”以信息處理與交流為主線,圍繞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需求,強調信息技術與社會實踐的相互作用。本模塊是高中學生信息素養提升的基礎,也是學習各選修模塊的前提,具有普遍價值,為必修模塊。
    通過本模塊的學習,學生應該掌握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夠根據需要選擇適當的信息技術交流思想,開展合作,解決日常生活、學習中的實際問題;理解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明確社會成員應承擔的責任,形成與信息化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
    本模塊的教學要強調在信息技術應用基礎上信息素養的提升;要面向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培養信息素養。
    本模塊由4個主題組成,結構如下:
     
    (一)信息獲取
    1.內容標準
    (1)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舉信息技術的應用實例,了解信息技術的歷史和發展趨勢。
    例  烽火臺、信函、電報電話、廣播電視、計算機網絡代表著信息傳播技術發展的不同階段。
    (2)知道信息來源的多樣性及其實際意義;學會根據問題確定信息需求和信息來源,并選擇適當的方法獲取信息。
    (3)掌握網絡信息檢索的幾種主要策略與技巧,能夠合法地獲取網上信息。
    (4)掌握信息價值判斷的基本方法,學會鑒別與評價信息。
    2.活動建議
    信息技術使人們能在最短的時間里(甚至是同步)了解到世界各地發生的事情。比如在因特網上,天氣信息可以隨著氣象臺的預報同步更新,但并不是所有做天氣預報的網站都充分利用了這個優勢。試就這個專題展開調查,了解相關網站上的天氣預報情況,就其更新速度、準確性(與實際情況相比較)等指標進行統計和分析,尋找更新最及時和最可信賴的天氣預報網站。
    (二)信息加工與表達
    1.內容標準
    (1)能夠根據任務需求,熟練使用文字處理、圖表處理等工具軟件加工信息,表達意圖;選擇恰當的工具軟件處理多媒體信息,呈現主題,表達創意。
        例  可使用多媒體素材加工軟件、多媒體著作軟件、網頁制作軟件等處理多媒體信息。
    (2)合乎規范地使用網絡等媒介發布信息、表達思想。
    (3)初步掌握用計算機進行信息處理的幾種基本方法,認識其工作過程與基本特征。
    (4)通過部分智能信息處理工具軟件的使用,體驗其基本工作過程,了解其實際應用價值。
    例1  模式識別類:光學字符識別(OCR)、手寫漢字輸入、語音漢字輸入等。
    例2  自然語言識別類:自然語言對話與機器翻譯等。
    2.活動建議
    (1)使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除可使用文字處理、圖表處理或加工軟件進行信息處理以外,直接使用計算機程序解決實際問題也是一個基本方法。教師可以演示并解剖一段實用的計算機程序實例,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讓學生使用一種高級語言編程工具解決一個簡單問題。
    (2)使用雙向翻譯軟件,先將一段英文短文翻譯成中文,然后將該中文內容再次翻譯成英文,考察機器翻譯的準確性,討論機器翻譯的優缺點。
    (3)訪問一個自然語言處理網站  用自然語言與其中的機器人對話,通過尋找其“談話”的破綻,討論當前使用計算機理解自然語言的局限性。
    (三)信息資源管理
    1.內容標準
    (1)通過實際操作或實地考察,了解當前常見的信息資源管理的目的與方法,描述各種方法的特點,分析其合理性。
    例1  個人藏書、圖書館藏書、音像資料、因特網信息等都是信息資源,都需要管理。
    例2  實施教學信息資源管理的目的:提高教學資源利用率,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等。
    (2)通過使用常見的數據庫應用系統,感受利用數據庫存儲、管理大量數據并實現高效檢索方面的優勢。
    (3)通過對簡單數據庫的解剖分析,了解使用數據庫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與方法。
    2.活動建議
    (1)在教師的引導下,選擇一個與課程學習有關的專題,分組討論建立數據庫的方法,設計建立數據庫的方案??筛鶕嶋H情況,適度參加學校教學資源庫建設。
    (2)訪問某個在線數據庫,譬如“科學數據庫” ,就某一個主題進行查詢,如“眼睛與視力”,并對查詢資料進行統計和分析,就資料的準確性、豐富性、權威性等進行討論。
    (四)信息技術與社會
    1.內容標準
    (1)探討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科技進步以及個人生活與學習的影響。
    例1  利用因特網等多種信息渠道進行調查,制定蔬菜新品種引進計劃。
    例2  E-mail方便了人們的溝通與交流,但垃圾郵件又給人們帶來困擾。
    (2)能利用現代信息交流渠道廣泛地開展合作,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
    (3)增強自覺遵守與信息活動相關的法律法規的意識,負責任地參與信息實踐。
    (4)在使用因特網的過程中,認識網絡使用規范和有關倫理道德的基本內涵;能夠識別并抵制不良信息;樹立網絡交流中的安全意識。
    (5)樹立信息安全意識,學會病毒防范、信息保護的基本方法;了解計算機犯罪的危害性,養成安全的信息活動習慣。
    (6)了解信息技術可能帶來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養成健康使用信息技術的習慣。
    例1  青少年長期沉溺于網絡容易誘發實際生活中的社交恐懼癥。
    例2  長時間凝視監視器屏幕容易導致眼睛疲勞,影響健康。
    2.活動建議
    (1)假定學校要為學生開設網上討論區,需要制訂一份守則規范大家的行為。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展開調研并撰寫這個守則。 
    (2)有一幅著名漫畫,題目為“在因特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又有人撰文說“別以為你是一條隱藏很深的狗”。組織學生討論:網絡中的匿名化活動帶來哪些新的倫理問題。
    (3)從傳播結構上看,電話是點對點的信息傳播網,廣播電視是點對面的信息傳播網,計算機網絡是點/面對點/面的信息傳播網。結合具體實例,討論信息傳播結構的不同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二)選修課程
    選修1:算法與程序設計
    本模塊的學習目的是使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體驗算法思想,了解算法和程序設計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從簡單問題出發,設計解決問題的算法,并能初步使用一種程序設計語言編制程序實現算法解決問題。本模塊為選修模塊。
    本模塊的教學,應注意與數學課程中有關內容的銜接,要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引導學生注意尋找、發現身邊的實際問題,進而設計出算法和計算機程序去解決這些問題。教師要注意發現對程序設計有特殊才能的學生,根據具體情況為他們提供充分的發展空間。本模塊強調的是通過算法與程序設計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對程序設計語言的選擇不作具體規定。
    本模塊由3個主題組成,結構如下:
     
    (一)計算機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
    1.內容標準
    (1)結合實例,經歷分析問題、確定算法、編程求解等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認識算法和程序設計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2)經歷用自然語言、流程圖或偽代碼等方法描述算法的過程。
    (3)在使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通過觀看演示、模仿、探究、實踐等環節,了解順序、選擇、循環三種基本結構及其重要作用,掌握計算機程序的基本概念,能解釋計算機程序執行的基本過程。
    (4)了解程序設計語言、編輯程序、編譯程序、連接程序以及程序開發環境等基本知識。
    2.活動建議
    有專家認為,對于能夠借助計算機技術來解決的問題,可以按照其結構化程度劃分成三個類型:結構化問題,是能夠通過形式化(或稱公式化)方法描述和求解的一類問題;非結構化問題難以用確定的形式來描述,主要根據經驗來求解;半結構化問題則介于上述兩者之間。請依照該思路,調查結構化問題的實例,并歸納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規律。
    (二)程序設計語言初步
    1.內容標準
    (1)理解并掌握一種程序設計語言的基本知識,包括語句、數據類型、變量、常量、表達式、函數。會使用程序設計語言實現順序、選擇、循環三種控制結構。
    例1  順序結構:統計一個用戶一年的水費、電費、煤氣費。
    例2  選擇結構:設計一個郵包計費程序,凡不超過20千克的郵包按每千克0.85元收取費用;如果超過20千克,超過部分按每千克1元計算。
    例3  循環結構:為校園歌手大賽設計一個評分程序,10名評委,去掉一個最高分、一個最低分,計算平均分。
    (2)理解模塊化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初步掌握其基本方法。
    (3)初步掌握調試、運行程序的方法。
    (4)在使用某種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語言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語言的基本思想與方法,熟悉對象、屬性、事件、事件驅動等概念并學會運用。
    (5)能夠說出程序設計語言產生、發展的歷史與過程,能夠解釋其意義。
    2.活動建議
    (1)選擇實例,根據解決問題的要求分析設計算法,恰當地使用三種控制結構編寫源程序,調試并運行該程序,在過程中體驗程序設計語言的邏輯特點。
    (2)分別就模塊化程序設計的思想與方法、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語言的思想與方法展開討論,展望計算機程序設計的發展趨勢。
    (三)算法與問題解決例舉
    1.內容標準
    A.解析法與問題解決
    (1)了解解析法的基本概念及用解析法設計算法的基本過程。
    (2)能夠用解析法分析簡單問題,設計算法,編寫程序求解問題。
    例1  使用一根長度為L厘米的鐵絲,制作一個面積為S的矩形框,要求計算出滿足這種條件的矩形的高h和寬w。(本例問題可以歸結成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例2  計算從y1年m1月d1日起,到y2年m2月d2日之間的天數。
    B.窮舉法與問題解決
    (1)了解窮舉法的基本概念及用窮舉法設計算法的基本過程。
    (2)能夠根據具體問題的要求,使用窮舉法設計算法,編寫程序求解問題。
    例1  一張單據上有一個5位數的號碼,其中百位數和千位數已模糊不清,但知道該數能被57或67除盡。設計一個算法,找出該單據原有可能的號碼。
    例2  在一個直角三角形中,三條邊a、b、c的長度都為整數,且一條直角邊a的長度已確定,斜邊c的長度不能超過某數I,找出滿足條件的所有直角三角形。
    C.查找、排序與問題解決
    (1)了解數組的概念,掌握使用數組存儲批量數據的基本方法。
    (2)通過實例,掌握使用數據查找算法設計程序解決問題的方法。
    例  使用順序查找算法和對分查找算法查找校運動會上某個班級或者某個運動員的比賽成績。
    (3)通過實例,掌握使用排序算法設計程序解決問題的方法。
    例  設計一個程序,按照選擇交換法,把學校運動會比賽成績(無序)按降序排序后存儲。
    D.遞歸法與問題解決
    (1)了解使用遞歸法設計算法的基本過程。
    (2)能夠根據具體問題的要求,使用遞歸法設計算法、編寫遞歸函數、編寫程序、求解問題。
    例1  寫出兩個正整數乘積m×n的遞歸函數。
    例2  寫出階乘n!的遞歸函數。
    2.活動建議
    (1)從其他科目的學習或者生活實際中選擇問題,確定解決該問題所需要的算法和計算公式,用流程圖描述問題的計算過程,編寫程序,調試并運行該程序,獲得問題的答案,并討論該問題解決過程與所得答案的特點。
    (2)在已學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教師指導以及自主調查,更多地了解常用算法,探討待解決的問題與算法之間的關系,嘗試歸納算法與程序設計應用的一般規律,討論使用計算機程序設計解決問題的優勢和局限性。
    選修2:多媒體技術應用
    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在改善人機交互效果、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促進合作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針對多媒體技術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而設置的“多媒體技術應用”是選修模塊。
    通過本模塊的學習,學生應該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認識多媒體技術對人類生活、社會發展的影響;學會對不同來源的媒體素材進行甄別和選擇;初步了解多媒體信息采集、加工原理,掌握應用多媒體技術促進交流并解決實際問題的思想與方法;初步具備根據主題表達的要求,規劃、設計與制作多媒體作品的能力。
    本模塊教學要密切結合學生學習與生活的實際,注重利用多媒體表現創意、表達思想,實現直觀有效的交流。
    本模塊由3個主題組成,結構如下:
     
    (一)多媒體技術與社會生活
    1.內容標準
    (1)能夠說出多媒體技術的現狀與發展趨勢,關注多媒體技術對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的影響。
    (2)通過調查和案例分析,了解多媒體在技術數字化信息環境中的普遍性。
    例 PC機上基于圖形用戶界面的操作系統就是一個多媒體產品。
    (3)通過網絡瀏覽、使用多媒體軟件或閱讀相關資料,體驗和認識利用多媒體技術呈現信息、交流思想的生動性和有效性。
    例1  改變網絡瀏覽器的多媒體支持屬性設置,觀察并體會改變前后的使用效果。
    例2  對同一組數據,分別采用電子數表與餅形圖、柱狀圖等形式表示,比較其表達效果的差異。
    (4)體驗并了解多媒體作品的集成性、交互性等特征。
    2.活動建議
    (1)通過閱讀資料、網絡瀏覽或參觀多媒體技術產品展覽等途徑,在自己感興趣的多媒體技術應用領域(如教育、商業、醫療、軍事、新聞出版、娛樂等)選定一個主題(如閱讀、電腦、風箏、足球等),就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現狀和發展趨勢,多媒體技術對人們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影響進行歸納與分析,將結果制作成演示文稿在小組或班級內交流。
    (2)多媒體技術在宣傳、廣告等方面有很好的呈現效果,但另一方面,多媒體信息的泛濫也給人們帶來諸多麻煩。試分析網絡瀏覽時“無用”信息對感官的干擾以及對注意力的強占等負面作用。在此基礎上,就“讀圖時代”“眼球經濟”等概念與多媒體技術應用之間的關系問題開展討論。
    (二)多媒體信息采集與加工
    1.內容標準
    (1)了解常見的多種媒體信息如聲音、圖形、圖像、動畫、視頻的類型、格式及其存儲、呈現和傳遞的基本特征與基本方法。
    例1  不同種類的計算機動畫具有不同的構成要素和表達特點。
    例2  流媒體在信息傳輸方面具有較強的優勢。
    (2)能選擇適當的工具,分別對聲音、圖形、圖像、動畫、視頻等信息進行采集;能解釋多媒體信息采集的基本工作思想。
    例1  通過麥克風錄制聲音并存儲為聲音文件,分析聲音采樣、編碼的簡單原理。
    例2  從多媒體光盤或因特網上獲取視頻文件,或利用視頻抓圖軟件捕捉屏幕上的視頻片斷并存為AVI格式的視頻文件。
    (3)能根據信息呈現需求,選擇適當的工具和方法,分別對聲音、圖形、圖像、動畫、視頻等多種媒體信息進行適當的處理。
    2.活動建議
    通過實例分析,研討多媒體信息存儲、呈現與傳遞的特點,總結不同的媒體信息對表現主題、表達思想的作用;分析合理選擇與恰當運用不同類型的媒體,對表現主題、傳遞信息所產生的影響。
    (三)多媒體信息表達與交流 
    1.內容標準
    (1)通過網絡瀏覽、軟件使用和資料閱讀,理解多媒體技術是人類在信息社會中表達思想、實現交流的一種有效技術。
    例  以不同方式組織文本、聲音、圖片、動畫乃至視頻等不同類型的信息,可以適用于不同的表達與交流任務。
    (2)通過案例分析,了解從問題解決的需要出發,規劃、設計、制作多媒體作品的一般方法。
    (3)學會使用非線性方式組織多媒體信息。
    (4)能根據表達、交流或創造的需要,選擇適當的媒體和多媒體編輯或集成工具完成多媒體作品,實現表達意圖,并能夠對創作過程與結果進行評價。
    (5)能使用一種常用的工具制作簡單的虛擬現實作品,并能描述其基本特點。
    例  使用全景環視工具制作一個簡單的作品。
    (6)通過評價與鑒賞他人的多媒體作品,體驗其創作思想,明了其中所蘊含的意義。
    2.活動建議
    設計并制作一個多媒體作品,例如“可愛的家鄉”“保護水資源”等等。采用小組合作方式確定主題、規劃內容、選擇媒體、策劃創意、設計信息呈現方式,完成作品。在班級或年級內展示,相互交流、共同欣賞。
    選修3:網絡技術應用
    “網絡技術應用”模塊介紹網絡的基本功能和因特網的主要應用,是選修模塊。
    通過本模塊的學習,學生應掌握網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應用技能;掌握網站設計、制作的基本技術與評價方法;體驗網絡給人們的生活、學習帶來的變化。
    本模塊的教學,要注重激發學生對網絡技術和參與創造性活動的興趣;要結合實際條件,把網絡技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整合到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去,避免技術與應用、理論與實踐相脫節;要充分展示網絡技術發展的指導思想,展示網絡技術與現代社會生活的相互作用。
    本模塊由3個主題組成,結構如下:
     
    (一)因特網應用
    1.內容標準
    (1)通過使用因特網,了解因特網服務的基本類型、特點與應用領域;了解因特網服務組織的類型、提供的服務與服務特點。
    例1  因特網服務通過信息交流、信息獲取、資源共享等功能來實現。
    例2  因特網服務的應用領域包括:電子商務、遠程醫療、遠程教育、網上娛樂等。
    例3  ASP(應用服務提供商)和ISP(因特網接入服務商)有不同的服務內容和服務特點。
    (2)通過嘗試與分析,了解因特網信息檢索工具的類型與特點;知道搜索引擎、元搜索引擎(又稱集成搜索引擎)等因特網信息檢索工具的產生背景、工作原理與發展趨勢;掌握常用因特網信息檢索工具的使用方法,能熟練使用檢索工具獲取所需信息。
    (3)通過使用或演示,了解與人們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因特網應用技術的基本使用方法,初步了解其基本工作思想。
    例1  基于流媒體的因特網音頻、視頻技術目前已經廣泛應用于遠程教育、網上娛樂等方面。
    例2  ICQ不僅可用于網絡尋呼,還有聊天、文件傳輸等功能。
    (4)能夠根據實際需求選擇恰當的方式方法,利用因特網獲取所需信息、實現信息交流;體驗因特網在跨時空、跨文化交流中的優勢,分析其局限性。
    例  因特網較好地支持了人們的交流,但語言壁壘對網上跨文化交流有阻礙作用。
    2.活動建議
    以小組為單位,通過網絡瀏覽,了解不同類型網站(如政府網站、商業網站、教育網站、新聞網站、娛樂網站等)在內容、呈現方式以及所發揮作用等方面的差別。進一步就某一類因特網服務的一個專題進行網絡調查研究,如瀏覽商業網站,就因特網在商務活動中的應用價值、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前景開展調查和討論。
    (二)網絡技術基礎
    1.內容標準
    (1)了解計算機網絡的主要功能、分類與拓撲結構。
    (2)理解網絡協議的基本概念,能描述網絡的開放系統互聯協議(OSI)分層模型的基本思想,能描述因特網TCP/IP協議的基本概念、思想與功能。
    例  了解因特網協議IPv6的產生背景,比較IPv6與IPv4的優劣。
    (3)能列舉并解釋網絡通信中常用的信息交換技術及其用途。
    例  IP電話采用的是分組交換技術,傳統電話采用的是電路交換技術。
    (4)能描述瀏覽器/服務器(B/S)結構、客戶機/服務器(C/S)結構的概念與特點。
    (5)理解IP地址的格式與分類;知道域名的概念和域名解釋的基本過程。
    (6)知道因特網IP地址、域名的管理辦法及相應的重要管理機構。
    例1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主要任務包括注冊服務(域名注冊、IP地址分配等)、目錄數據庫服務、信息服務、網站訪問流量認證等。
    例2  國際性的因特網組織包括因特網協會(Internet Society, 簡稱ISOC,網址http://www.isoc.org/)、因特網域名與地址管理機構(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簡稱ICANN,它們都是非盈利的因特網管理與服務機構。
    (7)通過實地考察,了解小型局域網的構建方法與使用方法;知道網絡服務器的主要作用與基本原理;能說出代理服務器的概念并知道其作用。
    2.活動建議
    (1)選擇校園網或當地的計算機網絡系統,畫出網絡拓撲圖,對該網絡應用情況進行調查,并就如何進一步提高網絡使用效率展開討論。
    (2)有條件的學??梢宰寣W生分組合作搭建簡單的局域網,安裝代理服務器軟件,使多臺計算機同時聯入因特網。
    (三)網站設計與評價
    1.內容標準
    (1)知道WWW、網頁、主頁、網站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關系。
    (2)理解動態網頁的概念,能解釋其工作過程。
    (3)能夠根據表達任務的需求,使用常用的網頁制作軟件制作與發布動態網頁。
    (4)通過開發實踐,學會規劃、設計、制作、發布與管理簡單網站的基本方法。
    (5)能夠根據網站主題要求設計評價指標,對常見網站的建設質量與運行狀況進行評價。
    2.活動建議
    對于給定的主題,以小組合作方式制訂網站開發計劃、設計網頁結構、確定制作方案,并通過比較與評價,選出最佳方案,根據方案完成網站建設。例如,圍繞“家鄉旅游資源”或者其他科目學習的主題進行網站設計。
    選修4:數據管理技術
    數據管理技術已經在各個領域得到應用,廣泛地滲透到人們的社會生活之中。本模塊是針對數據管理技術應用而設置的選修模塊。
    通過本模塊的學習,學生應該掌握數據管理的基礎知識和數據庫設計的一般方法,學會使用大型專業數據庫,初步學會使用數據庫技術管理信息,處理日常學習與生活中的問題,體驗并認識數據管理技術對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影響。
    本模塊的教學,要突出對數據庫技術中“關系”這一核心特征的理解,著眼于數據管理技術在實際生活和學習中的應用,關注相關技術的發展趨勢。在具體教學活動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介紹一種常用的數據庫管理系統。
    本模塊由3個主題組成,結構如下:
     

    (一)數據管理基本知識
    1.內容標準 
    (1)知道數據管理技術的基本概念,能說出數據管理技術的產生歷史與發展趨勢。
    (2)能夠使用現有數據庫輔助學習,開展專題研究。
    例  可以借助“國民體質與營養數據庫”了解我國不同地區青少年的體質與營養現狀。
    (3)掌握關系數據庫中的庫、表、字段、記錄等概念,理解“關系”所表達的含義。
    (4)通過調查與實例分析,了解數據庫在多媒體和網絡方面的應用方法與應用價值。
    2.活動建議
    (1)通過參觀或使用各種數據庫應用系統(如圖書館圖書查詢系統、醫院管理系統、全國聯網火車售票系統等),分析其中基本數據的組織結構特點。
    (2)以小組為單位,每組確定一個研討專題,如“珍稀動物保護”,通過上網或其他途徑查找相關數據庫,寫出專題報告。
    (二)數據庫的建立、使用與維護  
    1.內容標準
    (1)通過實例分析,初步掌握數據收集、數據分類和建立關系數據模型的基本方法。學會使用實體―關系圖描述關系數據模型。
    (2)熟悉一個數據庫管理系統軟件;掌握建立數據庫結構、添加數據和編輯數據庫的常用方法。
    例1  建立某旅游景點基本情況的數據庫。
    例2  調查本班同學的基本信息,設計“本班同學基本信息數據庫”的結構,確定其中的字段、記錄等信息,并以表格的形式表示出來。
    (3)掌握數據檢索及報告輸出的基本方法;掌握常用的數據篩選、排序及統計的方法。
    (4)掌握同類數據庫之間的鏈接、數據導入導出的基本方法。
    (5)了解結構化查詢語言SQL的基本概念;掌握SQL的基本數據操作與數據查詢語句(SELECT、INSERT、DELETE、UPDATE)的使用方法。
    2.活動建議
    以小組為單位,結合某科目教學的過程性評價要求,為該科目設計學生“個人學程檔案”數據庫方案,經過小組討論比較,選一個最佳方案推薦給老師,將其應用于實際教學活動中。
    (三) 數據庫應用系統
    1.內容標準
    (1)理解層次和網狀數據模型的基本概念。
    (2)通過案例分析,理解數據庫、數據庫管理系統、數據庫應用系統的概念及相互關系。
    (3)初步掌握設計和實現簡單的數據庫應用系統的基本方法。
    (4)能描述數據庫應用系統在信息資源管理中的作用。
    (5)明確數據規范化的思想、意義,知道其在數據庫應用系統建設和使用中的價值與作用。
    2.活動建議
    (1)設計并實現一個管理家庭光盤資料或個人圖書的數據庫應用系統,使之具有友好的數據輸入、數據查詢及統計界面。
    (2)收集數據庫應用方面的相關資料,把它們分類、編目并建立一個數據庫,供同學、老師共享。
    選修5:人工智能初步
    人工智能技術是當前信息技術應用發展的熱點之一。與一般的信息處理技術相比,人工智能技術在求解策略和處理手段上具有獨到之處。“人工智能初步”模塊介紹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人工智能領域內容易為高中學生所理解和掌握的部分內容,是選修模塊。
    通過本模塊的學習,學生應能描述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會使用一種人工智能語言解決簡單問題,把握其基本特點;能利用簡易的專家系統外殼開發簡單的專家系統;知道人工智能對人類學習、生活的影響;通過感受人工智能技術的豐富魅力,增強對信息技術發展前景的向往和對未來生活的追求。
    本模塊的教學應強調讓學生體驗若干典型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要根據高中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本校實際情況開展教學;要發現有特長的學生并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本模塊對采用的人工智能語言與專家系統工具不作具體要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主選擇。
    本模塊由3個主題組成,結構如下:
     
    (一)知識及其表達 
    1.內容標準
    (1)能描述人工智能的概念與基本特點;知道人工智能技術隨著計算機硬、軟件技術的進步和應用需求而發展的事實和客觀規律。
    (2)列舉人工智能的主要應用領域;通過演示或實際操作,體驗人工智能的若干典型應用,知道其發展現狀。
    例1  符號運算: 通過網站  在線執行符號運算軟件Mathematica,進行多項式乘、除以及因式分解等代數運算。
    例2  模式識別:聲音識別、指紋識別、簽名識別等識別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例3  機器證明:這是我國科學家做出過重要貢獻的人工智能應用領域之一。
    例4  智能代理:該技術在網上信息檢索、個性化服務等方面有著廣泛的用途。
    (3)掌握知識的概念;學會知識表達的基本方法。
    例1  用產生式規則表達簡單的“動物識別”知識。
    例2  將上述“動物識別”的產生式規則用“與/或圖”來表達。
    例3  采用框架表達“天氣預報”知識。
    2.活動建議
    (1)就下列話題展開討論:利用符號運算軟件能解決中學課程中的哪些問題?具有哪些優點?
    (2)對產生式規則、與/或圖、框架等常用的知識表示方法的特點、適用場合進行比較。
    (3)人工智能的基本思想已經在許多領域中得到了應用,“在家里尋找外星人”(SETI@home)項目就是利用人工智能的神經網絡和分布計算思想的一個成功案例。該項目由美國行星學會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于1999年5月開始實施,它利用特定屏幕保護程序調用全球上網的個人計算機的閑置能力,分析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獲得的數據,幫助科學家探索外星生物。
    教師先向學生簡單解釋神經網絡、分布計算的基本思想以及SETI@home項目的社會意義,學生登錄  網站了解或親自參與該項目。通過該活動使學生知道人工智能領域中神經網絡、分布式計算的概念,了解SETI@home項目的具體內容,感受現代信息技術服務于人類文明的價值。
    (二)推理與專家系統 
    1.內容標準
    (1)演示或使用簡單的產生式專家系統軟件,感受用專家系統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了解專家系統的基本結構。
    例  通過網站 在線執行“PC產品顧問”(Desktop PC Product Advisor)專家系統,為準備添置的個人電腦規劃合理的硬軟件配置。
    (2)通過實例分析,知道專家系統正向、反向推理的基本原理;會描述一種常用的不精確推理的基本過程。 
    (3)了解專家系統解釋機制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專家系統中的重要作用。
    例  執行專家系統,分別使用“Why”和“How”命令,了解其解釋過程。
    (4)了解專家系統外殼的概念;學會使用一個簡易的專家系統外殼,并能用它開發簡單的專家系統。
    例  在專家系統的開發過程中,通常采用“原型化”策略。
    2.活動建議
    (1)針對學生熟悉或感興趣的一個分類問題,利用簡易專家系統外殼開發一個簡單的專家系統。例如,用于識別校園中植物的專家系統。
    (2)有人認為:“信息技術的應用已經經歷了數值計算、數據處理、知識處理三個階段,專家系統是知識處理階段的典型代表。”在學習了專家系統的相關內容后,讓學生從信息技術的應用對象、策略與方法等方面對上述三個階段的特點進行比較。
    (三)人工智能語言與問題求解 
    1.內容標準
    (1)了解一種人工智能語言的基本數據結構和程序結構,掌握相關概念,知道人工智能語言的主要特征。
    例  瀏覽Prolog語言網站http://www.visual-prolog.com/,考察它的實例程序。
    (2)初步學會使用該語言設計程序求解簡單問題,并能夠上機調試、執行相應的程序。
    例1  用匹配方法解決簡單的查詢問題。
    例2  用遞歸方法求解漢諾塔(Hanoi)問題。
    (3)了解狀態空間的概念與方法,學會用該方法描述待求解的問題。
    例 “井字棋”問題。
    (4)通過簡單博弈問題的分析,了解用盲目搜索技術進行狀態空間搜索的基本過程,知道啟發式搜索的基本思想及其優點。
    例  1996年,“深藍”計算機向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挑戰失敗。1997年,“深藍”的后嗣替“父”報仇,以3.5:2.5的總比分擊敗卡斯帕羅夫。事實上,“深藍”序列計算機中存放了包括卡斯帕羅夫的所有比賽棋譜在內的近百年的棋譜歷史記錄,它的“智能”主要體現在對海量的實戰棋譜所進行的啟發式搜索上。
    2.活動建議
    (1)以小組為單位,對本模塊教學中尚未涉及的人工智能應用問題展開調查,就它們的應用情況、工作過程、優點與局限性以及對人們生活和工作所產生的影響進行討論與分析。
    (2)觀看、閱讀與人工智能相關的影視作品或文學作品,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描述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前景,以班級網站或板報的方式展示和交流。
    五、實施建議
    教學建議
    信息技術課程由計算機課程發展而來,但發生了質的飛躍,已經由單純的技能訓練上升為全面的信息素養的培養。因此,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面臨著從內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轉型。要完成這一轉型,關鍵在于:一方面,要廣泛借鑒國內外信息技術課程短暫歷史中積累的教學經驗;另一方面,更需要每一位信息技術教師在認真研究課程特點的基礎上,加強理論學習,結合教學實際,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具體建議如下:
    (一)營造有利于學生主動創新的信息技術學習氛圍
    良好的信息技術學習氛圍是有效教學的前提。學校和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給學生營造好學習信息技術的大環境。一方面,要盡可能給學生提供學習所需的物質條件,大到校園的整體規劃,小到圖書館、機房和教室的建設,都要考慮到信息環境的營造;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為出發點,設計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相適應的信息文化環境。
    其次,要營造好學生課堂學習的小環境,教師應在引導學生把握知識體系的基礎上,適當放手,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掌握技術工具的操作方法與應用技巧,在過程中認識和理解相關概念和原理,陶冶心性,形成健康人格;教師要做好指導和調控,有計劃地讓每個學生親歷與體驗需求分析、方案設計以及方案實施等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鼓勵學生在過程中積極思維、大膽想象、勇于創新。
    (二)合理選用并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
    首先,可以學習、借鑒其他科目的成功經驗,根據教學需要恰當地采用講解、觀察、討論、參觀、實驗等方法,做到兼容并蓄、取長補短。其次,可以吸收國內外信息技術教學的成功經驗,在繼承的基礎上大膽改革,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
    要從教學實際出發,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內容、對象和條件等,靈活、恰當地選用教學方法,并善于將各種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任何一種方法和模式的選擇和使用,都應該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內涵的基礎上。譬如,“任務驅動”教學強調讓學生在密切聯系學習、生活和社會實際的有意義的“任務”情境中,通過完成任務來學習知識、獲得技能、形成能力、內化倫理。因此,要正確認識任務驅動中“任務”的特定含義,使用中要堅持科學、適度、適當的原則,避免濫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務的情境性、有意義性、可操作性;任務大小要適當、要求應具體,各任務之間還要相互聯系,形成循序漸進的梯度,組成一個任務鏈,以便學生踏著任務的階梯去建構知識。
    (三)從問題解決出發,讓學生親歷處理信息、開展交流、相互合作的過程
    通過問題解決進行學習是信息技術教學的主要途徑之一。一方面,通過問題解決活動學習信息技術,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與監控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學生把信息技術應用到日常的學習和生活實際,甚至可以間接或直接地參與到社會生產、信息技術革新等各項活動中去。教師要根據教學需要,盡量將信息技術課安排在計算機房等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實踐場所;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探索過程中解決問題;教師不僅要結合實際,為學生安排可以在課堂上完成的任務,也要注意把一些“課外”的實際問題交給學生去處理,如機房的建設與管理、校園網的建設與管理、學習資源的建設等。
    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設置認知沖突,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要合理安排教學,讓學生親身經歷處理信息、開展交流、相互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要指導學生學會選擇與確立主題,分析需求并規劃、設計內容,根據需要與創意獲取并加工信息,準確表達意圖或主題思想;要引導學生通過交流,評價和反思問題解決的各環節及效果,在“做中學”“學中做”的過程中提升他們的信息素養。
    需要注意的是,用于問題解決的綜合性項目不宜過多,且大小要與學習的階段性進展相適應;組織形式也要靈活多樣,要合理安排好個人工作、小組合作、班級交流等活動形式;要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分解項目任務,再落實到個人、小組,達到既使學生體驗完整過程又減輕每個學生工作強度的目的(參見案例1);前后項目的設計中,不要出現對問題解決環節和具體方法的簡單重復,以免造成學生學習時間的不合理分配乃至浪費。
    (四)關注基礎水平和認知特點差異,鼓勵個性化發展
    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習的過程中往往分化很快,再加上起點水平參差不齊,會給教學帶來諸多不便。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信息技術學習水平,關注學生的學習特點、個性發展需求等方面的差異,靈活設計與組織教學活動。
    教師可以通過設立多級學習目標和多樣的學習方式,讓不同的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選擇到合適的內容;教師還應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自主探索空間,鼓勵不同意見和創造性思路的迸發,鼓勵多樣化的問題解決方式和方法。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水平差異針對性地實施分層次教學;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采用補課的方法為其奠定必要的基礎,消除他們對信息技術的神秘感,增強其學習的信心;也可以采用異質分組的方法,變學生的個體差異為資源,讓學生在參與合作中互相學習并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協同完成學習任務;對于少數冒尖的學生,給予專門輔導,使其吃飽吃好,早日成才。
    (五)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發展的適應能力
    從當前來看,信息技術發展速度快、知識更新周期短,光靠學校的有限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從未來來看,信息技術不僅是學習的對象,更是信息時代公民進行終身學習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環境。因此,培養高中學生對不斷發展、變化的信息技術的適應能力,既是當前教學的需要,也是培養信息時代公民的需要。
    教師應在認識信息技術基本特征、把握信息技術發展變化規律的基礎上,注重引導學生掌握具有廣泛遷移意義的知識和方法,使其在有效遷移發生的基礎上適應技術的變化。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總結和歸納不同工具平臺的使用方法、不同問題解決過程的共通之處,引導學生借助已有經驗,通過合理的探索,發展完成對新工具和新任務的適應,從而達到利用有效遷移的發生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
    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在給出任務之后,通過組織學生共同研討、分析任務,盡可能讓學生自己提出解決問題的步驟、策略與方法。還要引導學生對結果進行評價,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增強對信息技術發展變化的適應能力。
    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將應用需求與發展變化相聯結,主動適應信息技術的發展。譬如,每一類新的工具都是為解決某些特定問題而設計的,而這類工具的新版本或更新換代產品,都是為滿足新的需求或提供更有效的方法而設計的。要引導學生在具體工具的使用中認識其優點、發現其不足并提出富有創造性的改進建議,養成主動地適應發展變化的習慣。
    評價建議
    評價是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信息技術的學習具有較強的導向作用。應圍繞信息技術課程標準規定的培養目標評價教與學,保證信息技術課程目標的達成。應通過評價的合理實施,不斷提高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水平,激發學生學習、應用信息技術的興趣,幫助學生逐步提高信息素養。
    (一)評價原則
    1.強調評價對教學的激勵、診斷和促進作用,弱化評價的選拔與甄別功能
    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應通過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激勵和引導學生學習,促進學生信息素養的全面發展。教師應注意觀察學生實際的技術操作過程及活動過程,分析學生的典型信息技術作品,全面考察學生信息技術操作的熟練程度和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向學生呈現評價結果時應多采用評價報告、學習建議等方式,多采用鼓勵性的語言,這一方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促進學生進一步的發展。要慎用定量評價,呈現評價結果時要盡量避免給學生貼標簽或排名次,弱化評價對學生的選拔與甄別功能,減輕評價對學生造成的壓力。教師在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狀況的同時,也要利用評價結果反思和改善自己的教學過程,發揮評價與教學的相互促進作用。
    2.發揮教師在評價中的主導作用,創造條件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教師應注意發揮在信息技術評價中的主導作用,同時充分利用學生的評價能力,適時引導學生通過自我反思和自我評價了解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以評價促進學習;組織學生開展互評,在互評中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建議教師根據評價目的和當地現狀創造條件組織家長、學校、外部考試機構、教育團體等有關機構和人員參與教學評價。為了減少各評價主體的主觀因素對評價結果的干擾,教師可以在評價之前設計統一的評價標準,并與各評價主體充分交流,提高評價主體之間的一致性,保證評價的客觀與公正。評價結束后,教師應及時收集評價信息,統計、歸納評價結果,并盡快反饋給學生和參與評價的有關人員。
    3.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鼓勵學生的創造實踐
    高中學生學習和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水平、學習風格和發展需求等方面的差異很大,信息技術課程的評價要正視這種個別差異。同時,高中學生個性特征分化更為明顯,進行信息技術創造的欲望也更為強烈,評價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信息技術課程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的確定和選用,要在保證達到最低教學要求的基礎上,允許學生通過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一方面,不同起點學生在已有基礎上取得的進步都應該得到認可,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另一方面,要尊重學生在學習和應用信息技術過程中表現出的個性和創造性,對同一信息作品的不同設計思路和不同設計風格、對同一問題的不同技術解決方案等,都應給予恰當的認可與鼓勵。
    (二)評價內容與評價方式
    1.綜合運用各種過程性評價方式,全面考察學生信息素養的養成過程
    信  息技術課在進行過程性評價時,應針對不同評價內容和相應的課程目標,適當選擇和靈活運用評價方式,適當滲透表現性評價的理念,以學生在信息技術操作或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的表現和成果作為評價依據,全面評估學生在信息技術操作能力、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相關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
    要正確理解過程性評價的特點,處理好以下關鍵環節,切實發揮過程性評價的功能。
    (1)根據教學目標制定科學的評價標準和評價量規
    首先應根據評價內容和相應的教學目標明確具體的評價目的,然后根據評價目的確定評價標準。應將評價標準進一步分解為評價指標,并對評價指標進行量化,構建規范的評價量規。
    在制定評價標準或評價量規時,首先要根據評價目的劃分出能客觀反映有關學習過程和結果的重要維度或重要方面,然后為每個方面制定不同水平的評價等級。必要時,可以為不同的指標制定不同的權重。對于比較重要的評價,要在正式評價之前挑選部分學生進行預試或預測驗,考察評價指標是否合適,并進行調整和修改。評價量規的指標要全面、精練、可行??梢越M織學生參與制定量規,或者在評價前向學生說明量規和評價標準,以引導和激勵學生的學習。
    例如,要求學生就某一主題分組合作開展研究,研究結束后要求學生制作多媒體演示文稿展示研究結果并進行口頭報告。對此,可以從以下方面制定評價量規。
    n   對研究主題的理解和表現:包括觀點是否準確,論證是否清楚;內容是否全面,能否包括任務要求的所有基本主題及其他相關主題;主題內容邏輯順序是否清楚,重點是否突出;主題的表達能否引發思考和探詢更多信息的動機等。
    n   多媒體作品制作水平: 包括能否準確、合理地應用聲音、動畫、視頻等多媒體素材表達主題;整體布局是否平衡合理;頁面設計是否與主題風格一致,界面是否美觀并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圖片、動畫的使用是否合理并有助于理解相關文本;是否提供了用于導航和檢索的目錄頁和準確的鏈接;是否體現了學生的技術創新和創造性,例如能將以前學到的信息技術知識、技能創造性地運用到當前任務中,或根據任務主動學習和應用新的信息技術等。
    n  口頭報告:語言是否準確、生動;表達是否條理清晰,易于理解;能否根據聽眾的特點靈活地使用信息傳遞和交流技巧。
    n  小組協作:分工是否明確;小組成員能否在完成各自任務的同時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務。
    (2)通過日常觀察或設置真實任務搜集評價資料
    在信息技術課的過程性評價中,可以通過現場觀察、檔案袋或成長記錄的方式,系統客觀地觀察和記錄學生在自然情境中的真實表現,也可以設置特定的作業、項目或任務來引發學生某種特定的行為,搜集有價值的評價信息。用于過程性評價的作業、項目或任務應指向具有普遍意義的目標,任務應該是多層次的,可考察學生綜合的信息素養,不能過偏;任務應密切聯系學生的學習或生活實際,避免設置脫離學生生活或學習經驗的任務情境;任務對所有學生都應是公平的,不能偏難或過于偏向某些學生的生活經驗。
    信息技術課中設計的任務主要以典型作品設計和項目型作業或實踐活動為主。
    n   典型作品設計
    可以在學習過程中隨時搜集、分析學生的典型信息技術作品,也可以在測驗、考試時設計特定的典型作品設計任務。對學生信息技術作品的評價要重視學生作品設計的思路和過程,不能只評價作品的優劣。信息技術課程中的作品分析大多比較耗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適當組織學生遵循統一規范的標準開展自評或互評。
    n  項目型作業或實踐活動
    通過對學生項目型作業或實踐活動的評價,可以相對全面地了解學生信息素養的發展水平。
    例如,可以圍繞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規劃意識和規劃能力、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包括信息作品創作過程中的個性和創造性)、學習態度和參與意識、投入程度、交流能力與合作精神、問題解決能力等制定面向活動過程的評價指標。如果需要對學生活動過程、設計過程、思維過程等方面進行深入考查,可以選擇少數學生進行深度訪談,訪談之前應設計好訪談主題或問題,制定訪談計劃并作好訪談記錄。
    又如,可以圍繞以下方面制定評價指標,評價學生利用信息解決問題以及開展交流合作的能力:學生能否結合任務或問題情境的要求確定合適的信息來源;學生能否制定切實可行的信息收集計劃;學生能否根據問題要求采集和評價信息、管理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解決問題;能否利用信息技術清楚地表達觀點、思想,呈現問題解決的答案;能否根據問題解決的需要評價各種可用的信息技術設備、工具和資源的潛在優勢和不足,選用合適的信息技術設備、工具和資源解決問題;能否體會到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并能利用合適的信息技術與他人進行有效交流、合作;能否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反思,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提高相關能力。
    (3)評價結果的處理
    評價結論既可以針對某一學生的整體表現進行全面分析,也可以針對學生在不同方面的表現分別進行分析。評價結論中的分數或量化評價結果主要提供有關學生表現水平的參考依據,必須將這些量化結果與定性分析相結合,切忌單純利用量規分數對學生的學習下結論或排名次。在使用評價結果時要注意考察不同評價者的評價結果是否一致,如果出現較大差異,應注意分析其中的原因,減少評價者的主觀因素對評價結果的不良影響。
    2.評價與教學過程相結合,動態把握、及時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
    學生對待信息技術的態度、信息技術的使用習慣以及在信息活動中表現出的社會責任感和價值觀,是在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的活動中逐漸形成的。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過程,通過適當的過程性評價方式隨時把握、及時引導??梢韵驅W生呈現蘊含人文、道德、社會沖突的案例或問題情境,如“信息技術的使用與知識產權”專題,讓學生對這些案例或情境進行討論、分析,或撰寫短文,再根據學生表達的觀點把握他們的情感、態度以及對有關問題的認識和理解。要注意觀察學生在教學過程和各種信息活動中的實際行為表現,考查學生是否真正將有關的法律、法規、道德規范等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并自覺指導自己的實踐。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評價,最終要落實為教師對學生的適時預防、關懷或引導,要避免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進行簡單量化或脫離實際單純打分。
    3.紙筆測驗和上機測驗相結合開展總結性評價
    應正確認識期末考試等總結性評價的作用和功能。期末考試的主要功能是考察學生所學模塊的基礎知識、實際操作技能和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診斷本學期教學存在的問題,幫助教師和學生改進隨后的教與學。
    在組織期末考試等總結性評價時,要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具體考試內容選擇合適的題型和考試方式,綜合運用紙筆測驗、上機測驗等多種評價方法;要創造條件全面考察學生信息素養的協調發展,避免只重視知識記憶和計算機操作,忽視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傾向;要注意結合學生平時學習表現和過程性評價結果,改變單純以一次測驗或考試為依據,評定學生一學期或整個學段學習情況的局面,適度加大過程性評價在期末成績評定中的比重。
    紙筆測驗和上機測驗各有所長,適合不同的評價內容和目標,應相互補充,綜合運用。紙筆測驗的效率較高,適于短時間內對大量學生進行集中考察,適于考察學生對信息技術基礎知識的掌握和理解,但不適于評價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信息技術的紙筆測驗,要控制選擇題、填空題等客觀題型的比例,適度設置和增加要求學生通過理解和探究來解決的開放性題目,如問題解決分析、作品設計、短文寫作等,以拓展紙筆測驗在評價內容和評價目標等方面的廣度。上機測驗是信息技術課總結性評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晒┻x擇的上機測驗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通過實際操作完成的獨立任務,如軟件操作水平測試、作品設計與制作等;另一類是綜合任務中的上機環節,如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項目研究過程中的上機活動。期末考試等總結性評價一定要安排上機測驗,設計一定比例的聯系實際的設計、制作或其他類型的信息處理任務,以評價學生使用信息技術工具或軟件的熟練程度,測查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過程、方法和能力。教師和有關機構要針對具體評價目的,靈活選用上機測驗的題型和考試方式,不能單純依賴題型單一、只考察基本知識與操作能力的機考系統,否則容易對信息技術教學產生誤導。
    (三)評價的組織實施
    1.選用評價方式時要結合實際情況和具體評價目標,體現針對性和效益性
    學校、教師在分析有關評價方法的優劣、選用具體的評價方式時,既要考慮評價方式是否適合具體的教學目標、評價內容、評價主體和客體的具體特點;又要講究效益,充分考慮各種評價方式對學校的信息基礎設施、設備以及對教師、學生的時間和精力等方面的要求。在此基礎上,結合班級規模、時間和經費及其他現有條件,選擇有針對性、高效益的評價方式。如果采用成本較低、省時、省力的評價方式就能達到相同的評價目的,則不要選用高成本的評價方式。要注意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相互補充。
    2.合理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評價,提高評價效率
    信息技術在編制評價題目、實施和管理評價過程、匯總分析評價結果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應用潛力,合理利用信息技術輔助信息技術課程評價,可以提高評價的效率和效果。信息技術教師應發揮自身的技術優勢,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支持評價活動??山柚线m的信息技術搜集、管理評價素材,輔助評價題目的編制和評價標準的制定等;可借助測驗管理軟件,針對不同學生實施分層次評價,或者對評價實施的時間、評價時限等進行控制和管理;可利用電子表格、數據庫軟件或其他統計軟件準確、迅速地統計、分析評價結果,或者對測試題目進行難度、區分度等方面的分析;可利用信息技術記錄和收集學生學習過程的信息,幫助實現過程性評價。
    注意結合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的要求以及本地教學條件,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工具和資源,結合自己的評價經驗創造性地利用信息技術支持評價活動,強調信息技術在評價中的應用效益和實際效果。不要脫離目標和實際,為用信息技術而用信息技術,避免使用題目固定、形式呆板的考試系統或考試軟件。
    3.提高信息技術教師教學評價的專業技能,加強團隊合作
    應通過各個層面的信息技術教師培訓和教師自我發展,使教師在深入理解信息技術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和教學方法的基礎上,不斷反思和提高自己的評價理念,熟悉有關評價方法,分析這些方法的優點、局限和適用的內容及目標,逐步提高運用有關評價方法的信心和操作技能。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梢越⑿畔⒓夹g教學評價的咨詢和支持系統,為教師提供有關評價服務和幫助。應鼓勵教師之間、學校之間開展信息技術教學評價方面的研討和經驗交流,鼓勵教師積極參與評價方案的合作設計,不斷提高教師教學評價的水平。學校與家長、社區之間要加強信息技術教學評價方面的溝通,引導家長和社會理解信息技術教學的評價理念和評價方式。同時,積極爭取行政人員對學校和教師評價工作的支持。
    教科書編寫建議
    信息技術教科書的編寫應以《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為基本依據,要為教師和學生的信息技術教學活動提供直接指導。教科書應滲透學生自主學習、勤于動手、主動探究的思想,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實踐活動,切實達成課程目標。
    (一)要強調適應性
    我國信息技術教學起步晚,各地信息技術教學的經費投入、基礎設施、師資水平等都存在較大差異,課程開設情況參差不齊。為此,信息技術教科書更應該強調多樣性,以適應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在充分調查地方的信息基礎設施、師資狀況及學生信息技術水平的基礎上,編寫適合地方情況的教科書,保證不同地區都能開好信息技術課。
    高中學生信息技術的起點差異比較大,教科書的設計要有一定開放性,具體要求要有一定彈性,內容的呈現要有較大靈活性。既保證起點水平較低的學生能夠適應,也給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進一步發展的空間,使所有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二)要體現科學性、通用性和前瞻性
    信息技術是一門應用廣泛而又發展迅速的學科,許多概念的界定和理解比較混亂。所以,高中信息技術教科書的內容應力圖科學、客觀、準確,使用通俗易懂而又嚴謹的語言解釋基本概念。
    高中信息技術教科書要向學生介紹具有廣泛適用價值的信息技術知識技能以及蘊含在信息技術中的基本思想方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要適當選擇能反映信息技術發展趨勢的內容,讓學生有機會了解信息技術的最新發展成果及其在生活、學習中的作用,激發學生進行技術創新的動機,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發展的適應能力。
    (三)要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
    信息技術教科書要密切聯系實際,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和學習實踐以及當地的社會發展,適度設置真實性的學習任務、典型案例或研究性課題,以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把“學技術”與“用技術”融合在一起,主動理解知識、掌握技能、發展能力。
    (四)要突出特色、強調創新
    課程標準中各模塊的內部結構、撰寫順序和描述方法是為課程理念表達和內容呈現的方便而做出的選擇,不一定是教科書編寫的最佳選擇。例如,“算法與程序設計”模塊中的三個主題以及各主題中條目陳列的以思想方法為主要線索,內容上,三個主題相互聯系,彼此交織在一起。這種結構顯然不能直接作為教科書的結構。教科書的編寫應在遵循課程標準規定的內容、達到其基本要求的基礎上,根據具體情況,在體系結構的設計、內容的組織編排、技術的運用、資源的提供等方面大膽創新,突出不同教科書的特色,實現教科書多方面、多層次的創新。要針對特定的教學對象,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具體要求,靈活運用合適的教學方式,引導教師和學生在使用教科書時能創造性地教學或學習,實現教科書從教學范本向教學資源的價值轉變。不應無視具體教學要求,機械套用單一的教學方式,也不能在教科書中對教學方式限制過死,影響教師的教學創新和學生學習的靈活性。
    (五)要滲透人文精神,貫穿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信息技術教科書要展現信息技術發展、信息技術創新和信息技術應用中蘊藏的人文精神,要始終滲透有關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并有意識地設計相關的人文、社會教育主題,引導學生在信息技術應用過程中,不斷內化與信息技術應用相關的倫理道德觀念與法律法規意識,逐步養成負責、健康、安全的信息技術使用習慣。
    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建議
    信息技術課程資源是課程得以實施的重要前提,要十分重視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
    (一)基礎設施與設備
    對于信息技術課程而言,必要的基礎設施、基本設備是課程實施的物質基礎。要配備能滿足教學需要的計算機房、多媒體教室等設施;配備數量合理、配置適當的計算機和相應的外部設備(打印機、投影儀、掃描儀等);具備上網條件。
    在規劃和建設信息基礎設施、購置設備時,要遵循“合理投入、充分利用、避免浪費、量力而行”的原則,對投入進行全面規劃;還要結合本地或本校的發展水平和特色,因地制宜,避免 “一刀切”和“盲目攀比”等現象。 
    在管理和使用已有設施和設備時,堅持“面向教學”的原則,為各學科教師提供有效服務;注意提高學?,F有設施、設備的利用率,學校的計算機教室、圖書室或電子閱覽室等要盡可能向師生開放;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學校與家庭、社區之間信息設備和信息資源的共享;充分發掘和利用當地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電視臺、展覽館、信息中心以及其他可供利用的校外資源。
    要根據教學要求,做好有關設備的維護,充分利用周末等時間進行機房維護,保證設備的正常運行和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要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做好必要的設備更新。
    (二)教學信息資源
    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信息資源包括兩類,其一是數字化資源,如教學軟件、專業資源網站等;其二是非數字化資源,如圖書、報刊、錄像等。
    教師應密切結合教學實際,收集、組織、開發必要的教學資源,建立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資源庫。在教學資源的建設中,應面向學生的需要,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更多的支持;應遵循相關技術規范,便于交流與共享;應充分利用網上共享資源,避免低水平重復開發。
    教師應引導學生參與教學信息資源的收集、組織、開發,讓學生在參與資源建設的過程中學習。
    應重視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相關網站的開發、應用與管理,為信息技術的學習創設豐富、健康、安全的網絡環境。
    (三)師資隊伍建設
    各地區、各學校應制定相應的師資建設計劃,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信息技術教師隊伍建設的步伐。要開展多樣化的教師培訓,鼓勵和組織教師參加進修、學歷教育等國家和地方的教師培訓,規劃和開展持續的校本培訓;要通過案例培訓、參與性培訓等多種多樣的教師培訓模式,持續提高信息技術教師的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教學能力;要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各級各類信息技術教研活動,不斷提高教學研究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
    六、案例
    案例1
    標    題:南極洲探險
    涉及標準:模塊“信息技術基礎”;條目(一)信息獲?。?)(2)(3)(4),(二)信息加工與表達(1)(2)(3)(4),(三)信息資源管理(1)(2)(3),信息技術與社會(1)(2)(3)(4)(5)。
    建議學時:6 
    學習目標:
    (1)說明當前信息技術的變化及這些變化對學習、工作和社會所產生的影響。
    (2)能夠選擇恰當的工具和軟件來支持學習和研究。
    (3)與他人合作,利用遠程通信手段和協作工具來研究與課題相關的問題。
    (4)選擇和利用適當的工具和信息資源完成各種任務并解決問題。
    (5)研究和評價在實際問題中,信息資源的可靠性、相關性、綜合性。
    過程設計:
    (1)將全班學生分組,3~5人一組,各組確定一名組長,并填寫下表1。
    表1  小組分工表
    組長:
    組員 性別 年齡 分工 主要工作
            1.收集資料
    2.整理資料
    3.問題解決
    4.演示制作
    5.匯報講演
           
           
           
           
    (2)每組從后面的主題選擇建議中,通過抽簽方式任選一個主題進行研究。
    (3)為了更好地探討研究主題,每個小組要列出所選主題所應研究或解決的若干問題,并填寫在下表2中。
    表2    研究問題及計劃
    項目主題:
    編號 需要研究或解決的問題 需要使用的工具、軟件、手段 所需時間 可能出現的困難
    1        
    2        
    3        
    4        
    5        
    6        
    (4)確定獲取資料的來源(因特網、報刊書籍、廣播電視、訪問科學家或研究人員或家庭成員),通過各種手段獲取資料,并按一定規則或原則對資料分類。形成小組資料文件夾(表3給出了一種參考的分類方式)
    表3     資料的分類
    編號 資料主題 資料類別 已有資料 需要搜集的資料 負責人
    1   文本      
      圖像      
      音頻      
      動畫      
      視頻      
      其他      
    2   文本      
      圖像      
      音頻      
      動畫      
      視頻      
      其他      
    3   文本      
      圖像      
      音頻      
      動畫      
      視頻      
    (5)各組選派一名代表,共同整理各組獲取的資料,并對資料進行有效管理,供各小組共享。分類方法可參考表3。
    (6)小組討論確定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方法,并開始實施。
    (7)每組選擇一種或多種方式(電子文檔、多媒體、動畫、表格、網頁、程序設計等)呈現所研究的結果。
    (8)完成主題研究后,各組在全班對其研究結果進行匯報演示。
    (9)師生共同制定評價內容、標準,各小組間對匯報進行自評、互評??蓞⒖急?。
    表4   評價參考表
    評價內容 分值 標準 小組自評 小組互評 教師評價
               
               
               
    (10)師生對所做主題研究進行總結。
    主題選擇建議:
    (1)利用因特網獲取有關人類在南極定居的歷史、文化以及環境變化的信息,采用適當方式展示出來。
    (2)利用書籍、文章、因特網研究一名南極探險者,并用文字處理軟件來創辦一份期刊,假設內容是一位探險者寫的。
    (3)利用因特網獲取和記錄南極的天氣統計數據。編制一個圖表,把這些數據與自己家鄉的天氣統計數字作比較。創立一個數字化的天氣預報,進行報道,并比較這些數據。
    (4)寫一份一個月的南極旅行計劃,并對所需經費進行預算。
    (5)利用因特網研究南極的動物。利用文字處理軟件描述一種非常適應南極環境的遺傳變異動物;利用多媒體軟件畫一幅動物的解剖組織結構圖;用交互式的手段來闡明環境適應問題。
    (6)利用因特網研究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繪制一個比較本地與南極臭氧層數值的圖表或用軟件建立一個三維模型;為全球臭氧層的發展做一個預測。利用視頻、演示或多媒體創作軟件設計一個關于臭氧層的公益廣告。
    (7)創建一個有關南極動物指南的網頁,包括企鵝、海豹、鯨、海豚、磷蝦群、魚和鳥類等。
    (8)研究埃里伯斯火山,制作這個火山的多媒體演示作品,內容可包括:火山的類型、結構,火山在極地板塊構造學中的重要性,火山給生態系統帶來的威脅……
    (9)創建一個板塊構造學的動畫演示作品,說明南極洲是怎樣與大陸分開而漂移到現在的位置的。
    (10)研究以下問題:天氣是怎樣隨著緯度的不同而變化的?天氣的哪些方面(溫度、降雨等)能通過緯度來預測?利用南極的數據、自己所在城市的數據、南極和自己所在城市之間地區的數據來支持這些發現,并選擇一種適當且引人注目的方法來展示這些發現。
    (11)研究教室里的計算機是以何種方式通過因特網與正在南極的科學家實現聯系的。調查初露鋒芒的新技術,并就今后十年可能出現的技術聯結方式提出建議。
    (12)研究因特網上幾個討論臭氧層的站點,為每個網站準備一份分析報告,內容包括網站的準確性、相關性、恰當性、綜合性及可能出現的偏見。
    參考網站:
    (1)世界地理網:http://www.earth-world.com/dh/dlyj/njz.htm
    (2)南極洲旅行:http://www.slb.com/seed/zh/watch/antarctica/
    (3)中國科普博覽―冰雪館:http://www.kepu.com.cn/gb/earth/icesnow/antarctica/
    (4)地球村:http://world99.myetang.com/antorctica.htm
    (5)北極在召喚:http://www.gmdaily.com.cn/2_zhuanti/keji/bj/default.htm
    (6)旅游網:http://travel.zaobao.com/spore/pages/leisure280300.html
    (7)中國教育科研網―人與自然: http://www.edu.cn/20011101/3007739.shtml
    (8)南極洲探險記:http://www.envi.org.tw/resource/southpole/soumain3.htm
    (9)百科知識網:http://www.wordpedia.com/search/kdg.asp?kl=1418
    (10)中國網:http://www.china.org.cn/chinese/TEC-c/93573.htm
    (11)地理教與學:http://dili.fsjy.net/index.htm
    (12)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GB/kejiao/42/154/20020124/654941.html
    (13)中基網―南極考察:http://www.cbe21.com/subject/geography/article.php?article_id=502
    (14)自然地理雜志: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
    (15)Historic timelines:http://www.search-beat.com/history.htm
    (16)The Internet Public Library:http://www.ipl.org/div/news/browse/AQ/
    (17)Antarctic Explorers: http://www.terraquest.com/va/history/ages/discovery.html
    (18)Discover 網站:http://www.discover.com/
    (19)Discover magazine:http://www.dc.enews.com/magazines/discover/
    (20)Gas Concentrations-ozone:http://www.acd.ucar.edu/
    (21)Data Product-Ozone:http://toms.gsfc.nasa.gov/ozone/ozone01.html
    (22)International AntarcticCentre:http://www.iceberg.co.nz/
    (23)Mount Erebus Volcanic Observatory:http://www.ees.nmt.edu/Geop/erebus.html
    (24)Polar Star:http://www.polarstar.org/ 
    案例評析:
    本案例以“南極洲探險”為主題,整合了信息技術、天文、地理、生物等學科進行研究。通過這一主題活動,培養學生選擇合適工具、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信息的能力,以及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案例從多個角度提出子課題,將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完成一個子課題。其意義在于:第一,每組學生都可以經歷一次完整的專題研究活動;第二,全班學生針對不同子課題的活動,在資源、方法、過程、成果等方面可以相互支持和共享,即協作不僅發生在小組內,還發生在小組之外;第三,合理解決了任務多與時間緊的矛盾,既完成了綜合性主題活動,讓學生多方位了解了南極洲,又相對節省了學生的時間,提高了學習效率。
    本案例可以作為“信息技術基礎”模塊結束時的綜合活動使用;本案例對軟、硬件條件要求較高,比較適合城市或較發達地區采用。
    案例2
    標    題:畫100個同心圓
    涉及標準:模塊“算法與程序設計”;條目(二)程序設計語言初步(1)
    建議學時:1 
    學習目標:
    (1)讓學生體會并理解循環結構解決問題的基本思想。
    (2)掌握循環語句的用法。
    (3)能夠用循環結構解決問題。
    過程設計:
    (1)教師給出題目“編程實現:在屏幕的中央畫1個圓”。
    (2)學生使用已有知識完成該題目。 
    (3)教師繼續給出題目“編程實現:在屏幕的中央畫10個同心圓”。
    (4)學生做題,教師觀察??赡艹霈F的情況:一部分學生直接寫出10條語句;一部分學生寫出一條語句,利用復制命令復制九次;一部分學生感覺很繁瑣,不愿做。
    (5)教師繼續提出問題“編程實現:在屏幕的中央畫100個同心圓”,同時觀察學生的反映。
    (6)學生會發現,畫100個同心圓的方法雖然簡單,但用已有知識解決該問題很繁瑣,可操作性差。
    (7)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如果寫出100條畫圓語句,它們有什么特點?能不能像數學中的通式一樣,用一條畫圓語句概括描述100條語句?最后讓學生總結出:(以下以QBASIC語言為例)
            Circle(320,240),R,1
    其中R代表半徑。
    (8)教師繼續引導學生討論,讓學生提出“通過改變R的值,重復執行一條語句,畫出100個同心圓”,這正是循環結構程序的思想。
    (9)教師引出循環語句、循環結構程序的概念與功能,寫出:
    FOR R=2 TO 200  STEP 2
        Circle(320,240),R,1
    NEXT  R
     (10)同類遷移:要求每個學生舉出1~2個利用循環結構解決的實際問題,以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11)教師提問,循環結構程序與其他結構程序有什么關系?能不能用一個實例將它們綜合起來?
    案例評析:
    本案例通過設置認知上的沖突,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繼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此基礎上,引入新知識――“循環結構程序”的概念,使學生感受到循環結構解決問題的優勢。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要活動是積極思考、廣泛交流、主動探究。他們學到的不僅僅是新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知道了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去應用所學的知識。
    本案例是一個典型的以知識與技能為內容的課堂教學實例,也說明了在程序設計語言的教學之中,最最重要的是基本思想和方法的教學,而只要能夠恰當地引導,就能夠使學生準確地領悟思想,從而較好地掌握基本方法。
    案例3
    標    題:“植物分類顧問”專家系統的設計
    涉及標準:模塊“人工智能初步”;條目(二)推理與專家系統(1)(2)(3)(4)。
    建議學時:6
    學習目標:
    (1)調查校園或所在社區的常見植物,總結、歸納它們的分類特征信息。
    (2)用產生式規則來表示植物分類知識。
    (3)利用給定的專家系統外殼,構建一個簡單的植物分類專家系統。
    (4)演示所完成的專家系統,并通過電子講稿展示小組的工作成果。
    過程設計:
    (1)教師向學生講解專家系統的基本原理以及一個簡單的產生式專家系統外殼的使用方法。
    (2)教師介紹簡單“動物分類”專家系統實例的規則集,教師指導學生自己提出植物分類的基本特征、分類規則的組織方法。
    (3)學生以3~8人為一組,分工合作開展實地考察,查閱網站和圖書資料,收集、總結相關植物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應用價值等信息。經過分析,組織出分類規則(20條以上),畫出這些規則所對應的“與/或圖”(層次大于2層)。
    (4)各組將規則輸入計算機,通過專家系統外殼進行調試,實現相應的專家系統。
    (5)演示、交流與評價:各組在全班范圍內演示自己的成果,教師和其他小組給予評價??梢詤⒄諏W習目標來制定具體的評價標準,從小組調查、分析與設計過程中的協作程度,所編寫的產生式規則的科學性、產生式規則與層次的數量,所實現專家系統的實用性,電子講稿的展示效果等多方面綜合考慮。
    (6)師生總結專家系統的基本思想,專家系統適用的問題解決類型,專家系統的應用對于社會經濟活動的意義。
    (7)該項活動的一部分工作需要在課余時間進行,在此期間可以通過E-mail聯系或向教師請教。
    案例評析:
    本案例通過基于項目的學習,能夠使學生體驗到利用產生式規則的專家系統解決實際問題的全過程。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學會使用專家系統外殼開發實際專家系統的基本方法,而且可以通過該過程感受人類專家分析、解決問題的基本思想,體會到用專家系統進行問題求解的優勢。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相互協作的精神。
    本案例說明了針對看起來比較難的專題,也可以使學生通過親自參與體驗其基本方法與思想,取得成果獲得成就感,從而形成有效學習。
    本案例還說明,“人工智能初步”模塊既適當地介紹了一些簡單的人工智能應用,也介紹了人工智能語言的基本使用方法,其目的是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技術思想與方法的特征,而不是要求學生掌握過多過難的技術。比如專家系統外殼的獲得、修改或制作,技術難度較高,不能夠硬性地要求學生去做,應該由教師來完成。
    第三部分  通用技術
    一、    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著力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
    普通高中階段的技術課程屬于通識教育范疇,是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為主旨的教育,是高中學生的必修課程。通用技術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必須為每一個學生拓展技術教育學習經歷、行使受教育權利提供機會和條件。要充分考慮到高中學生在興趣、生活經歷、地域特征、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異,在課程、教材、教學及其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選擇性,以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促使學生的個性發展。
    通用技術課程應當避免機械的、單一的技能訓練,強調學習中學生技能的形成、思想方法的掌握和文化的領悟三者之間的統一,注重在拓展學生技術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生共通能力的發展。
    (二)注重學生創造潛能的開發,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高中學生正處于創造力發展的重要階段,他們的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批判精神都達到了新的水平。在學習活動中,要鼓勵學生想象、懷疑和批判,要營造民主、活躍、進取的學習氛圍;應充分利用通用技術課程的內容載體,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應通過技術設計、技術試驗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敢于創新、善于創造的精神和勇氣,使學生的創造潛能得到良好的引導和有效的開發,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三)立足科學、技術、社會的視野,加強人文素養的教育
    當代社會,技術與科學、社會的關系越來越密切。通用技術課程應當通過具體的技術實踐使學生理解技術與科學的聯系和區別,以及兩者對社會發展、人類生活所具有的同等意義上的重要作用,從而深化學生的認識,開拓學生的視野。與此同時,應注意將技術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因素,自然地融入技術課程的教學之中,使其滋潤學生的心田,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養。 
    (四)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努力反映先進技術和先進文化
    技術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它具有鮮明的時代印記。通用技術課程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選擇課程內容,在注重課程內容的基礎性、通用性的同時,注重它的先進性;應注意從學生現實生活所接觸的技術內容向現代技術和高新技術延伸,使學生有機會了解現代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技術發展的嶄新成果和未來走向;應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有機會接觸到所能理解的最新發展成果和技術信息,從而領略到技術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文化意義,增強對當代先進技術及其文化的理解。
    (五)豐富學生的學習過程,倡導學習方式的多樣化
    學生的技術學習過程應是主動建構知識、不斷拓展能力的過程,也是富有生機、充滿探究、生動活潑的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幫助者,更是學生的親密朋友。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應當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精心設計和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應當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技術學習特點,指導學生采取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網絡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提高,積極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以及終身學習能力的發展。
    二、課程設計思路
    (一)課程的模塊結構
    通用技術課程設9個模塊,其中必修模塊2個,為“技術與設計1”、“技術與設計2”,其余均為選修模塊。每個模塊2學分,教學時間為36課時。
    1.課程的模塊結構圖
     
    2.關于課程模塊的說明
    必修模塊
    通用技術課程的必修模塊是“技術與設計1”“技術與設計2”,2個必修模塊之間呈遞進關系,即“技術與設計1”是“技術與設計2”的基礎。
    “技術與設計1”“技術與設計2”的基本內容是技術設計。技術設計是技術的基礎內容,是技術發展的關鍵,是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良好載體,對學生理解技術、使用技術、應用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等方面的技術素養的提高具有奠基作用。技術設計中的一些基礎內容及專題,如“設計的優化”“系統與設計”“控制與設計”等體現了科技發展的先進成果和先進文化,是當代技術思想和方法的重要的、基礎的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和方法論意義,對所有學生的發展都具有教育價值。此外,技術設計還具有通用性強、適用面廣、可遷移性大、實施條件靈活等特點。通用技術課程的必修內容集中反映了提高學生技術素養的基本要求,體現了技術發展的時代特征,是學生未來生活必備、終身發展有用的基礎內容,也是學生學習通用技術課程選修模塊的基礎。
    技術與設計1  普通高中通用技術學習的導入模塊。旨在使學生理解技術及其性質,經歷一般的技術設計過程,并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勞動與技術學習的基礎上,形成結構較為完整的技術素養。具體內容有技術及其性質、設計過程、設計的交流、設計的評價。建議在高一年級第一學期開設。
    技術與設計2  技術與設計1基礎上的必修模塊。具體內容為具有典型意義的專題性技術設計,它們是結構與設計、流程與設計、系統與設計、控制與設計。這些技術設計專題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和廣泛的應用性,實施條件也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建議在高一年級學完“技術與設計1”后開設。
    選修模塊
    通用技術課程的選修模塊著眼于不同學生的不同發展要求,其內容是必修模塊在不同具體技術領域的延伸和深化,旨在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更為多樣的技術實踐的機會,拓展學生的技術經歷,提高學生理論應用于實踐的能力。
    通用技術課程設置選修模塊7個,模塊之間為并列關系,供學生在修學必修模塊之后根據興趣和條件自由選擇。
    選修1(電子控制技術)  以電子技術為基礎設立的選修模塊。具體內容有傳感器、數字電路、電磁繼電器、電子控制系統及其應用。學生可以通過設計和制作電子控制產品進行一些簡易的技術試驗,接觸一些更具挑戰意義、更富有趣味的技術問題。建議在高二年級開設。
    選修2(建筑及其設計)  立足于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應用廣泛的建筑技術而設立的選修模塊。具體內容有建筑與文化、建筑結構及其簡單設計、建筑材料及其加工、建筑構造及其設計。該模塊人文內涵豐富,實用性強,設計和制作內容簡便易行。建議在高二或高三年級開設。
    選修3(簡易機器人制作)  基于計算機技術的學習平臺、將機械傳動與單片機的應用有機組合的選修模塊。具體內容有單片機及其控制程序、單片機與控制電路、單片機與傳動機械。該模塊給學生提供了運用當代先進技術和先進思想方法進行設計、制作,以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建議在高二或高三年級開設。
    選修4(現代農業技術)  以較為先進的、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的現代農業技術的理念和方法,以及農業技術試驗為主要內容的選修模塊。該模塊設置了可供選擇的6個研修專題,它們是:綠色食品、品種資源的保護和引進、無土栽培、營養與飼料、病蟲害預測及綜合治理、農副產品營銷。每個專題18課時,選修2個專題即可獲得該模塊的學分。該模塊的專題選擇及內容確定考慮了城鄉學校的不同情況及其實施的可行性,因此,不僅農村中學可以開設,而且城市中學也可以選擇專題開設。建議在高二或高三年級開設。
    選修5(家政與生活技術) 以家政與技術的聯系為基點、旨在提高學生未來生活質量而設立的選修模塊。具體內容有家政概述、家庭管理、家庭理財、家庭保健。該模塊緊貼學生生活,內容豐富有趣,設施要求低。建議在高一或高二年級開設。
    選修6(服裝及其設計)  旨在通過學生對服裝的認識、欣賞、設計及簡單制作增添生活情趣、提高生活品位、增強審美和造美能力的選修模塊。具體內容有服裝與材料、服裝與文化、著裝設計、服裝設計。該模塊蘊含豐富的人文因素,同時又具有一定的技術含量。建議在高二或高三年級開設
    選修7(汽車駕駛與保養)  側重于技術應用和實際操作能力培養的選修模塊。具體內容有汽車構造與工作原理、汽車駕駛有關法規、汽車駕駛技術、汽車例行保養。該模塊為學生提供了接觸當代技術產品、學習和使用具體技術的機會,具有科學與技術緊密結合、操作性強等特點。建議在高二或高三年級開設。
    考慮到經費、場所、設備等因素,本著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在上述選修模塊中,建議將電子控制技術、家政與生活技術模塊列為學校優先開設的選修模塊,農村學校要同時考慮開設現代農業技術模塊。各學校應積極創造條件盡快開齊選修模塊,以為學生創設更大的選擇空間。
    3.關于修學課程模塊的建議
    修完必修的2個模塊并獲得4個學分,作為高中畢業的最低要求。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未來就業或升學的需要修學選修模塊。建議具有工科、農科取向的學生在獲得必修的4個學分之后至少再選修4個學分,即共獲得8個學分。
    農村普通高中的學生在修學必修模塊的基礎上,可以結合“綠色證書”教育及其他技術培訓獲得“雙證”;城市普通中學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需要和學校的具體條件開設職業技術類地方或校本課程,學生通過選學職業技術課程獲得相應的學習證書。這些學習經歷及所獲得的相應證書,作為高中畢業生就業或升學所需要的參考材料。
    (二)關于課程標準結構的說明
    《全日制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的通用技術部分由課程理念、課程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實施建議及案例等部分組成。
    課程理念是進行課程設計、確立課程目標、選擇課程內容、組織課程實施的思想基礎,著重列出涉及本課程理論與實踐的幾個主要問題,加以簡要闡述,以便使課程實施者了解本次課程改革通用技術課程的基本思想,并使之貫穿于課程實施的全過程。
    課程設計思路著重介紹本次課程改革中通用技術課程設計的基本思路、課程結構中的模塊設置及其選修建議、課程標準的結構及其使用方法等。
    課程目標是依據本次課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技術課程的性質及任務提出的,是高中學生通過技術課程學習必須實現的最低成就狀態,是選擇課程內容、實施課程教學、開發教學材料、進行課程評價及管理的依據。通用技術的課程目標緊緊圍繞技術素養展開,注重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的結合,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統一,在體現《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所提出的培養目標的同時,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并形成了通用技術在課程目標上的獨特追求。
    內容標準是從課程理念和目標出發,依據通用技術的特點和我國的教育現狀提出的學生學習內容及其要求的基準。通用技術課程內容標準以模塊中的每一個主題為陳述的基本單元,每個主題的內容標準由若干個具體條目組成。每個標準條目除明確應學習的內容及應達到的要求外,還根據需要進行了舉例。這些例子是從技術的特性出發,對標準內容的解釋或說明,以使讀者更好地理解標準的內容。每個主題除列出內容標準外,還提出了實現標準的一些活動建議。對這些建議,教師和學生可以根據實際選擇使用,也可自主設計其他各類活動。
    實施建議是在課程實施層面上對課程的教學、評價、教材編寫、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等方面所提出的建設性意見,對技術課程的實施具有指導性和啟示性,可供課程實施者參考。通用技術課程的實施建議注重新課程理念在實施過程中的具體應用,在簡述相應的原則、方法和策略的同時突出了重點;在儀器、設備、場地、專用教室、師資等方面也提出了因地制宜、注重條件替代的思路,為各地、各學校的課程實施留下了創造的空間。
    案例具有解釋、引導和啟示功能,對理解課程標準具有輔助作用。通用技術課程的案例有些是專題性的,有些是綜合性的,供課程實施時參考。
    (三)關于目標要求的說明  
    本標準按照學習目標的要求,使用了體現不同水平的行為動詞。這些詞語有些是對學習結果目標的描述,有些是對學習過程目標的描述,并分別指向知識性目標、技能性目標、情感性目標?,F說明如下:
        各水平的要求 內容標準中使用的行為動詞
    知識性目標 低

    高 了解水平
    再認或回憶事實性知識;識別、辨認事實或證據;列舉屬于某一概念的例子;描述對象的基本特征等。 說出、知道、了解、認識、熟悉
    理解水平
    把握事物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新舊知識之間能建立聯系;進行解釋、推斷、區分、擴展;提供證據;收集、整理信息等。 說明、理解、解釋、比較、權衡、找出、選擇、識別、調查
    遷移應用水平
    歸納、總結規律和原理;將學到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應用到新的問題情境中; 建立不同情境中的合理聯系等。 掌握、分析、歸納、概括、確定、判斷、優化、改進
    技能性目標 低

    高 模仿水平
    在原型示范和他人指導下完成操作。 模仿、嘗試
    獨立操作水平
    獨立完成操作;在評價的基礎上調整與改進;與已有技能建立聯系等。 會、能、學會、進行、完成、制定、識讀、繪制、畫出、檢測、安裝、操作、運用、使用、選擇
    熟練操作水平
    根據需要評價、選擇并熟練操作技術和工具。 掌握、實現、靈活運用
    情感性目標 低

    高 經歷(感受)水平
    從事并經歷一項活動的全過程,獲得感性認識。 感受、參與、經歷、體驗、交流、討論、觀察、調查、參觀
    反應(認同)水平
    在經歷基礎上獲得并表達感受、態度和價值判斷;做出相應的反應等。 關注、提出、獲得、確認、欣賞、發現、判斷
    領悟(內化)水平
    建立穩定的態度、一貫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化的價值觀等。 養成、形成、具有、樹立、確立、發展、保持、增強
    三、課程目標
    高中通用技術課程立足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以基礎的、寬泛的、與學生日常生活聯系緊密的技術內容為載體,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為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將進一步拓展技術學習的視野,學會或掌握一些通用技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技術及其設計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技術探究、運用技術原理解決實際問題以及終身進行技術學習的能力;形成和保持對技術的興趣和學習愿望,具有正確的技術觀和較強的技術創新意識;養成積極、負責、安全地使用技術的行為習慣,發展初步的技術能力和一定的職業規劃能力,為迎接未來社會挑戰、提高生活質量、實現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高中通用技術課程在實現以上目標的同時,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并著力在以下幾個方面形成目標上的獨特追求:技術的理解、使用、改進及決策能力;意念的表達與理念轉化為操作方案的能力;知識的整合、應用及物化能力;創造性想象、批判性思維及問題解決的能力;技術文化的理解、評價及選擇能力。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技術的性質,了解技術的發展歷史和一些最新的技術成果以及技術在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能正確認識技術對人們日常生活及社會產生的正反兩方面的影響,具有正確使用生活中一些常用技術的基本技能。
    2.了解技術設計的基本知識,初步掌握技術設計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技能,了解它們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能對技術設計的過程、方案和成果作出比較全面的評價。
    3.能從技術設計的角度理解結構、系統、流程、控制的一般概念,了解簡單的結構設計、系統設計、流程設計、控制設計的基本知識,以及這些知識與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的內在聯系和廣泛應用。
    4.了解技術語言的種類及其應用,能繪制和識讀一些簡單的技術圖樣,會使用幾種常用的規范的技術語言進行交流。
    5.熟悉一些常見材料的屬性及加工方法,能根據設計要求選擇材料和工具,能根據設計方案制作產品或模型。
    6.具有初步的技術試驗的操作技能,能進行基本的技術測試和技術指標測量,會寫簡單的技術測試和技術試驗報告。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將人們的需求和愿望確認為值得解決的技術問題、并形成設計方案的過程,初步學會從技術的角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多角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發展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想象的能力。
    2.經歷技術方案的實現或轉化為產品的過程,初步學會模型或產品的制作、裝配、調試的方法。體驗意念具體化和方案物化過程中的復雜性和創造性,發展動手實踐能力。
    3.經歷技術設計中交流與評價的過程,初步學會一些技術交流的方法,發展技術的表達和評價能力。
    4.經歷觀察、設想、安裝、測試、調試、測量等簡單的技術試驗過程,學會簡單的技術試驗方法,理解技術試驗在技術發明、技術革新中的作用,形成初步的技術試驗能力。
    5.經歷將結構、流程、系統與控制的基本知識應用于技術實踐的過程,初步掌握結構、流程、系統與控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發展創新精神和理論運用于實踐的能力。
    6.經歷典型的技術設計、制作和評價的活動過程,初步掌握基本的技術學習方法和技術探究方法,具有初步的參與技術活動的能力和使用技術及其產品的能力,發展技術的決策能力、創新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形成和保持對技術問題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領略技術世界的奧秘與神奇,關注技術的新發展,具有對待技術的積極態度和正確使用技術的意識。
    2.熟悉從事技術活動必須具備的品質,能夠安全而又負責任地參加技術活動,具有良好的合作和交流的態度,養成嚴謹、守信、負責、勤儉、進取等良好品質。
    3.體驗技術問題解決過程的艱辛與曲折,具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培養不怕困難、不屈不撓的意志,感受解決技術難題和獲得勞動成果所帶來的喜悅。
    4.認識技術的創造性特征,形成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態度,培養富于想象、善于批判、敢于表現個性、勇于創新的個性品質。
    5.理解技術的文化特性和藝術特性,具有認識技術問題的國際視野和全球意識,以及一定的對技術文化的理解和選擇能力。
    6.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增強勞動觀念,具有敬業意識與創業意識,形成與技術相聯系的經濟意識、質量意識、環保意識、倫理意識,以及主動參與當地經濟建設的意識。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目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應注意融合與協調,努力實現三者的有機統一。
    四、內容標準
    (一)必修課程
    必修課程是全體高中學生必須修學的課程內容,它為后續的選修課程提供了必要的基礎。其內容標準規定了高中畢業生必須達到的最低技術素養水平。
    通用技術課程的必修內容為技術與設計。它包括2個模塊: “技術與設計1”和“技術與設計2”。它是高中通用技術課程的核心,是提高學生技術素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基礎內容和良好載體。這里的設計以產品設計為依托,是一個大設計的概念,包括問題的確認、設計方案的制定、原型與模型的制作、方案的優化等在內的完整的設計過程,而不是單純的圖紙設計。
    “技術與設計1”使學生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對技術有更為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初步掌握一個通用的、完整的設計過程,學會與設計有關的各種途徑、方法,了解設計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
    “技術與設計2”是在“技術與設計1”的基礎上進行的一種專題性設計,集中體現了一些重要的技術思想和方法,它更關注設計過程中“結構”“流程”“系統”和“控制”的基本思想和設計的基本方法,注重學生對這些思想和方法的應用及實際問題的解決。
    作為通用技術課程學習的基礎,必修課程的兩個模塊應該在高一年級開設。
    必修1:技術與設計1
    技術是推動社會發展與文明進步的主動力之一,設計又是技術發展的關鍵。對設計過程的學習和掌握有利于學生認識技術的本質,形成創新意識,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技術素養,為將來進入高度技術化的社會做好必要的準備。
    通過本模塊的學習,學生將加深對技術的理解,增強使用技術的自信心和責任心;了解設計的基本知識,熟悉設計的一般過程,初步掌握設計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通過設計的交流和評價,培養合作精神,提高審美情趣,學會多角度地思考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本模塊的各個主題應該融匯貫通,不能機械割裂,特別是“技術及其性質”主題的基本思想應貫穿于課程實施的始終;在設計過程的教學中,不要機械理解過程,應引導學生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用;交流和評價既是設計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成功完成設計的途徑、方法和保證, 應貫穿于設計教學的全過程。
    本模塊由4個主題組成:
     
    (一)技術及其性質
    1.內容標準
    (1)知道技術是人類為滿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對大自然進行的改造。
    例1  人為了能像鳥一樣飛翔,發明了飛機。
    例2 由于需求不同,人類設計制造了不同的交通工具。
    (2)知道技術的發展需要發明和革新,并能通過案例進行說明。
    例1  集成電路的發明促進了計算機的更新換代。
    例2  一個工廠要提高生產率,就需要對設備和工藝不斷進行技術革新。
    (3)理解技術與設計的關系,能分析設計在技術發明和革新中的作用。
    例  每一種新型汽車的誕生都要經過工程師們精心的設計。
    (4)理解技術對個人生活、經濟、社會、環境、倫理道德等方面的影響,能對典型案例進行分析。
    例1 電視機豐富了人們的業余生活,開拓了人們的視野。
    例2 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的產生促使我們進入了信息時代。
    例3 農藥保證了農作物的產量,但它的不當使用對環境造成了污染。
    (5)理解技術活動往往需要綜合運用多種知識。
    例   建造一座橋梁必須具有力學、地質學、氣象學、美學等方面的知識。
    (6)知道知識產權在技術領域的重要性,了解專利的作用、有關規定及申請方法。
    2.活動建議
    (1)通過調查工業或農業中某項技術產生的背景和發展過程,理解發明和革新的價值。
    (2)調查并討論互聯網、克隆技術、轉基因食品等可能造成的正面和負面的影響。
    (3)模擬一個產品的專利申請過程。
    (二)設計過程
    A 發現與明確問題
    1.內容標準
    (1)通過對人們的需求和愿望的調查,發現與明確值得解決的技術問題,并能判斷是否具備解決這個問題的技術能力與條件。
    例  解決技術問題需要知識、技能、時間、經費、設備等各種條件。
    (2)能根據設計對象和現有的工作條件列出具體的設計要求,包括應達到的標準和所受到的限制。
    例1  所設計的產品在功能、大小、安全、外觀、耐用性等方面要達到一定的標準。
    例2  設計將可能會受到各種限制,如時間限制、成本限制、環境限制等。
    2.活動建議
    根據對幼兒園需求的調查,明確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設計要求。如準備給孩子們制作一個學習算術的教具,設計要求是能幫助他們做簡單運算、方便孩子使用、安全、抗摔打、色彩和樣式能吸引孩子、成本不能超過x元。
    B 制定設計方案
    1.內容標準
    (1)能通過各種渠道收集與所設計產品有關的各種信息,并進行處理。
    例1 收集信息的渠道有:用戶調查、查閱圖書館資料、收看廣播電視、瀏覽互聯網、進行專家咨詢等。
    例2 與產品有關的信息包括:產品所用材料、設備、工藝以及市場現狀等方面的信息。
    (2)能根據設計要求選擇合適的材料或標準件。
    例1 選擇材料時除了要考慮到材料的性能和加工方法外,還要考慮在現有情況下有哪些材料可供使用,以及材料使用與資源保護的關系。
    例2 使用標準件可以簡化制作過程,實現通用互換。
    (3)能制定符合一般設計原則和相關設計規范的完整設計方案。
    例 設計方案應包括設計圖樣、設計說明書等。
    (4)通過比較和權衡,能在多個方案中選定滿足設計要求的最佳方案或集中各種方案的優點來改進原有方案。
    例  仔細權衡各種因素,特別是相互制約的因素(如質量與成本)或與社會、環境等重大問題有關的因素。
    2.活動建議
    (1)收集用戶需求、市場情況和新材料等方面的信息,然后進行一種新型運動鞋的方案設計。
    (2)分組給養老院設計一個能幫助老人健身的器材,每個小組設計一個方案,全班進行交流,最后決定采用一個大家都比較滿意的方案。
    (3)收集多個室內設計方案,考慮美觀、實用、經濟、環保等諸多因素,選一個最佳的方案。
    C 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1.內容標準
    (1)知道工藝的含義和常用工藝的種類。
    (2)了解1~2類常用的工具和設備,學會一種材料的1~2種加工方法,能根據設計方案和已有條件選擇加工工藝,并能正確、安全地操作。 
    例1 常用的金工工具有螺絲刀、臺鉗、銼刀、鋸、鉆等,加工設備有車床、鉆床等,加工方法有切削、彎折、壓制、澆鑄等。
    例2  常用的電工和電子工具有測電筆、電烙鐵、多用電表、示波器等。
    例3 常用的木工工具有鋸、刨、鉆、銼、鑿子等。
    (3)能根據設計方案制作一個簡單產品的模型或原型。
    2.活動建議
    (1)設計并制作一個實用、漂亮、個性化的多功能筆筒。
    (2)制作一件自己改進或發明的小農具。
    (3)根據已有的設計圖紙制作航模。
    D 方案優化
    1.內容標準
    (1)了解1~2類產品的常用測試方法,能根據設計要求使用簡單的方法對產品進行測試。
    例  重點測試產品能否發揮功能,能否正常工作,是否達到精度要求。
    (2)能在分析測試結果的基礎上,提出改進措施或更換方案。
    (3)制作成功后,能對產品的外觀加以潤色。
    2.活動建議
    (1)參觀一些質量檢測部門,了解常用測試方法。
    (2)選擇一件日常用品,組織全班從優化的角度進行討論,提出改進意見。
    E 產品的使用說明
    1.內容標準
    (1)了解產品說明書或用戶手冊的作用與一般結構,能編寫簡單的產品說明書或用戶手冊。
    例1  通過產品說明書或用戶手冊,用戶可以了解產品特性,正確、安全地使用產品。
    例2  產品說明書應包括產品的規格型號、性能、結構、使用方法、注意事項、產品適用范圍(特別是關系到人體健康的藥品之類),以及生產日期與保質期或有效期等內容。
    (2)了解產品常用的維護方法和服務途徑。
    例  用戶手冊應給出日常保養以及檢查和排除簡單故障的辦法,并明確定期維護和保修的時間及內容等。
    2.活動建議
    (1)仔細閱讀一份藥品的說明書,了解藥品說明書所具備的項目。
    (2)通過各種方式,了解家用電器維護方面的規定,以及廠家和商家所做的工作。
    (三)設計的交流
    1.內容標準
    (1)在設計過程中和設計完成后,能用恰當的方式與他人交流設計想法和成果,并能在交流中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
    例  根據不同的內容和交流對象,采用口頭語言、文本、技術圖樣、圖表、模型、計算機演示、網頁等方式進行交流。
    (2)了解技術語言的種類及其應用,能識讀一般的機械加工圖、線路圖、效果圖等常見的技術圖樣,能繪制草圖和簡單的三視圖。
    例 技術語言包括技術圖樣、圖表、技術符號、精度要求、必要的文字說明等。
    2.活動建議
    在網上建立主頁,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說明自己的設計思想,廣泛征求同學們的意見。
    (四)設計的評價
    1.內容標準
    (1)能根據設計過程中每一階段的要求進行評價,樹立質量管理意識。
    例1  保存設計過程中的所有記錄,以備查用。
    例2 隨時檢查設計方案和制作是否符合技術要求。
    (2)能根據需要進行簡單的技術試驗,并進行評價,寫出試驗報告。
    例1  對材料進行性能測試,以確定是否能使用。
    例2 建立仿真模型,進行可行性試驗,檢驗是否達到性能要求。
    (3)能根據設計要求對設計過程和最終產品進行多方面的評價,并寫出設計總結報告。
    例1  對產品的評價主要看它是否符合設計要求(實用性、工作效率、安全性、外觀、成本、耐用性等),以及它的使用和最終處理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經濟、社會、環境、道德倫理等)。
    例2 對設計過程的評價著重于是否合理、能否優化、有無創造性或個性。
    (4)能對他人的、現有的技術產品做出自己的評價,并寫出比較全面的評價報告。
    例 評價某個技術產品的實用性、美觀性、對自己生活和環境的影響、與時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的關系等。
    2.活動建議
    (1)回顧自己在設計過程中做了哪些過程性評價,起了什么作用。 
    (2)討論在購買某種商品(如保健品、電器、農藥等)時需要考慮的問題。
    必修2:技術與設計2
    本模塊是在“技術與設計1”的基礎上設置的具有典型意義的專題性技術與設計的教學內容,它所體現的技術設計的思想和方法,對于高中生的生活、學習以及人生規劃都具有普遍的價值。  
    通過本模塊的學習,學生應該理解結構、流程、系統和控制的基本概念,掌握結構設計、流程設計和系統設計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初步掌握簡單控制設計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能使用常用的規范的技術語言表達設計方案;能結合生產和生活的實際形成設計方案并初步實施;學會從技術、環境、經濟、文化等角度綜合評價技術設計方案和實施的結果,增強革新意識。
    本模塊的教學要面向生活和生產的實際;引導學生關注技術試驗,理解技術設計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注重歸納技術設計的思想和方法,并將它們遷移到日常生活中靈活運用;要使學生善于總結具有典型性的技術問題的解決策略。
    本模塊由4個主題組成:
     
    (一)結構與設計
    1.內容標準
    (1)了解結構的涵義,能從力學的角度理解結構的概念和一般分類。
    例 結構是指可承受一定應力的架構形態,結構可以抵抗能引起形狀和大小改變的力。
    (2)能結合1~2種簡單的結構案例,分析結構是如何承受應力的。
    例  支柱能抵抗壓力,捆綁能抵抗張力等。
    (3)能通過技術試驗分析影響結構的強度和穩定性的因素,并寫出試驗報告。
    例 結構的類型、材料的選擇、連接處的強度等影響著結構的強度和穩定性。
    (4)能確定一個簡單對象進行結構設計,并繪制設計圖紙,做出模型或原型。
    (5)能從技術和文化的角度欣賞并評價典型結構設計的案例。
    例 趙州橋、長城、埃菲爾鐵塔、悉尼歌劇院等經典建筑的欣賞。
    2.活動建議
    (1)自行設計一個試驗方案,對公路旁的單腳標志牌、雙腳標志牌、家用單腳支撐的茶幾等物體進行強度和穩定性的試驗,記錄試驗數據,指出提高它們的強度和穩定性的方法。
    (2)通過各種途徑收集相關資料,選擇典型結構的案例,分析其結構的特點。例如:
    △犁田的犁,幼兒學步車,高壓線鐵架,大壩,泥墻等。
    △多倫多的天虹體育館,上海楊浦大橋,博鰲亞洲論壇會議廳等。
    (3)選擇一個對象進行結構設計,形成設計方案、繪出簡單的設計圖紙,并做出實物模型或原型。
    以下所列的設計項目可供參考:
    △臺式相片架支撐部分的結構設計。
    △個性化臺燈罩的結構設計。
    △個性化(或多功能)的折疊雨傘的設計。
    △樂(琴)譜架的結構設計。
    △雙人自行車的結構設計。
    △簡支(獨木)橋的結構設計。
    △連續(有橋墩的)橋的結構設計。
    △拱型橋的結構設計。
    △簡單的農家屋架的結構設計。
    △蔬菜大棚的結構設計。
    (4)收集某些建筑物坍塌、扭曲或斷裂的案例,討論并分析其主要技術問題所在。
    (二)流程與設計
    1.內容標準
    (1)了解流程的含義及其對生產、生活的意義。
    (2)通過對典型的工作流程和生產工藝流程案例的分析,理解流程中的時序和環節的意義,學會閱讀簡單的流程圖。
    例 某快餐配送中心一天的工作流程,合成氨的工藝流程,木制家具的生產線等。
    (3)能分析流程設計中應考慮的基本因素,并畫出流程設計的框圖。
    例 流程設計主要應考慮事物的內在性質、規律和相關因素,應以時序和環節為設計的主要線索。
    (4)能解釋流程的改進與設備、材料等之間的關系,能概括某種簡單生產流程優化過程中所應考慮的主要問題。
    例1  流程設計的改進通常以提高工作質量,或提高工作效率,或降低成本,或節約能源,或省力,或減少環境污染等為目的?!?br /> 例2 利用CAD對繪制圖紙環節進行改進,優化了工程設計的流程,提高了效率;利用先進的醫療設備取得病人的數據信息以代替以往的人工檢查環節,優化了醫生對病情診斷的流程,提高了診斷的正確率和工作效率。
    (5)能對生活、生產中的簡單對象進行流程設計或流程的改進設計,并用文字或圖表說明流程設計方案的特點,或者流程的改進方案的優越之處。
    2.活動建議
    (1)分析某些流程設計的案例,畫出流程框圖,說明它們的設計特點。例如:
    △郵局運送郵件的流程、聯合收割機的工作流程、法院處理一個案件的工作流程、城市污水處理的工藝流程、印染的工藝流程、某種兒童玩具的加工工藝流程、沖洗照片的工作流程、家用全自動洗衣機的工作流程、ATM自動取款機的工作流程、海水淡化的工藝流程等。
    (2)選擇一個對象,進行流程設計或流程的改進設計,繪出簡單的工藝流程圖;在設計說明書中寫出該流程設計方案的特點,實施過程中的主要環節、設備、環境等;就設計的思路和過程進行討論。有條件可使用計算機輔助設計(CAD)。
    以下所列的設計項目可供參考:
    △墻面涂刷的施工工藝流程的改進設計。
    △農村住宅建筑施工的流程設計。
    △汽車模型的制作流程設計。
    △河水凈化的實驗流程設計。
    △土壤的酸堿度測定的實驗流程設計。
    △茶葉加工工藝流程的改進設計。
    △從茶籽餅中提取茶皂素的工藝流程的改進設計。
    △垃圾處理的工作流程設計。
    △小型印刷廠的印刷工藝流程的改進設計。
    △服裝制作工藝流程的改進設計。
    △郵件處理(分檢)工藝流程的改進設計。
    △某種工業產品(如電視機、摩托車、自行車)裝配工段的組裝工藝流程的改進設計。
    (三)系統與設計 
    1.內容標準
    (1)從應用的角度理解系統的含義。
    例 系統由相互依賴的若干部分組成,各部分之間存在著有機的聯系,形成一個整體,以實現一定的功能。
    (2)通過簡單的系統的案例分析,理解系統的基本特性,初步掌握系統分析的基本方法。
    例 系統有大有小。把某一個研究對象看作是一個系統,可以對它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討論其內部的多種關系。
    (3)理解系統優化的意義,能結合實例分析影響系統優化的因素。
    例  系統設計要注意各組成部分或各層次的協調和連接,以提高系統的有序性和整體的運行效果。
    例 學校課程表的合理編排。
    (4)通過簡單的系統設計案例的分析,初步學會簡單系統設計的基本方法。
    (5)確定一個生活或生產中的簡單對象,根據設計要求完成系統的方案設計。
    例 室內照明系統的設計。
    2.活動建議
    (1)分析某些系統設計的案例,列出系統中的各組成部分,分析它們之間是怎樣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如何協調好這些關系。例如:
    △鐵路部門列車時刻表,運動會的賽事安排等。
    △汽車底盤的系統,人造衛星的慣性導航系統等。
    (2)選擇生產或生活中的一個對象進行系統設計,繪出簡單的設計圖紙,編寫設計說明書(設計說明書應列出該系統設計中應重點考慮的因素和它們之間的關系),嘗試進行(或模擬進行)系統方案的實施。
    下列項目的系統設計,可供參考:
    △室內裝修的設計。
    △學校植物園幾種作物合理套種的設計。
    運用系統的思想進行設計,下列項目可供參考:
    △手表的包裝設計(綜合考慮包裝的材料、包裝的外形、包裝成本、包裝的安全性等)。
    △筑路工程方案的模擬設計(為坐落在山里的村莊策劃一個通向山外的筑路工程的設計方案,綜合考慮資金分配、人員調配、地質勘探、路向選擇、材料購置、施工進度等的關聯)。
    △城市公交系統的模擬設計(綜合考慮道路布局、城市建設規劃、交通流量預測、人群需求、線路簡捷等因素)。
    (四)控制與設計    
    1.內容標準
    (1)理解控制的含義及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
    例 事物的發展有多種可能性,人們根據自己的目的,通過一定的手段使事物沿著某一確定的方向發展,就形成了控制。
    (2)分析典型的案例,了解手動控制、自動控制,熟悉簡單的開環控制系統和閉環控制系統的基本組成和簡單的工作過程。
    例1 控制設計是對系統的信息流程、反饋機制進行分析和設計,使系統的運行達到最佳狀態。
    例2 開關控制燈的亮與滅(手動、開環控制)。
    例3 電冰箱冷藏室溫度的控制(自動,閉環控制)。
    (3)能畫出一個簡單的閉環控制系統的方框圖,理解其中的控制器、執行器等環節的作用,熟悉反饋環節的作用。
     
    例 畫出家用空調控制系統的方框圖。
    (4)能結合案例找出影響簡單控制系統運行的主要干擾因素,并作分析。
    例1 飛機飛行導航系統的干擾因素的分析,如電磁波等。
    例2  恒溫箱的恒溫控制中,影響溫度的干擾因素分析,如環境溫度等。
    (5)了解簡單的被控制對象的基本特性,能確定被控量、控制量,畫出控制系統的方框圖,并形成初步的控制設計的方案。
    (6)能根據開環控制系統的設計方案,制作一個控制裝置;或者能根據簡單閉環控制系統的設計方案進行實施或模擬實施,學會調試運行,提出改進方案。
    2.活動建議
    (1)觀察家用抽水馬桶水箱水位的自動控制工作過程。動手試驗,將一個人工水位控制系統改進為自動水位控制系統,畫出它的方框圖并說明其工作原理。
    (2)收集并分析日常生活中控制系統的案例,對該控制系統的組成、對象的基本特性、控制的工作過程、控制效果等進行討論,并加以說明和描述。例如:
    △熱水器出水溫度的控制、鍋爐的蒸汽汽包的水位控制(給水、蒸發)、潛水艇潛水深度的控制等。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經典控制系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三大部分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
    (3)選擇一種控制設計的對象,進行控制設計,繪出簡單的設計圖紙(或程序設計框圖),在設計說明書中寫出該控制設計的特點,嘗試運行(或模擬運行)設計方案,對該控制系統進行評價,對所出現的偏差進行分析。建議使用計算機輔助設計(CAD)。
    以下所列的設計項目可供參考:
    △升國旗的定時控制裝置的設計與制作。
    △自動計時裝置的設計與制作。
    △賓館自動門的設計與制作。
    △恒溫箱的溫度控制設計。
    △自行車輪胎充氣壓力的控制設計。
    △沼氣燃料系統的壓力控制的模擬設計。
    △蔬菜大棚的恒溫控制的設計。
    △流速控制系統的模擬設計(如依據土壤的濕度來控制灌溉過程中水的流量或流速)。
    △道路的十字路口的紅綠燈翻轉時間隨汽車流量而變化的控制設計。
    (4)在控制系統的設計中,出于安全或其他因素的考慮,往往需要進行系統的切換。比如,連續生產過程中當一套控制系統出現故障時,為了不影響正常工作就需要切換到另一套備用的控制系統進行工作;再如,賓館為節約能源,先使用太陽能裝置供應熱水,當太陽能裝置的熱量不足時,要能自動切換到鍋爐提供的熱水供應系統。查找有關資料,研究這類控制系統切換方案的實現。
    (二)選修課程
    選修課程是在必修課程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條件,為滿足學生的不同興趣和不同發展需要而開設的課程。這些課程拓展了學生的學習基礎,有助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發展他們的特長。
    通用技術的選修課程共有7個模塊,每個模塊2學分。這些模塊為并列關系,沒有層次之分和順序要求。但可能由于所涉及的知識或其他原因,有的模塊(如“家政與生活技術”、“服裝及其設計”)可在高一或高二年級開設,而有的模塊(如“簡易機器人制作”)可在高二或高三年級開設。
    “電子控制技術”介紹常用的電子控制的基本知識,重視這些知識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該模塊適合各類學校開設,可供各類學生、特別是具有理工科發展傾向的學生選修。
    “建筑及其設計”著重建筑結構及構件的設計,并涉及到建筑的許多人文因素和社會因素。該模塊既適合對理工科感興趣的學生,也適合對文化、藝術感興趣的學生;既適合城市學校,也適合農村學校。在課程實施中,還可以體現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簡易機器人制作”相對于其他模塊,開設條件要求較高,適合條件較好的學校和在這方面有一定興趣的學生。
    “現代農業技術”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模塊,它采用專題形式選擇了6個方面的學習內容,可供農、林、牧、副、漁等不同經濟地區的學校開設。選修此模塊的學生至少修學2個專題。學校在選擇所開設的模塊時,不要狹隘地把它理解為只適合農村學生,它同樣適用于對所列專題感興趣的城市學生。
    “家政與生活技術”從家政的角度介紹了一些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的生活技術,這些技術是提高生活質量所必須學會的內容。該模塊的開設沒有特殊的條件要求,適合于各類學校和所有學生。
    “服裝及其設計”反映了新的服裝觀,介紹了服裝及著裝的設計常識,對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有重要作用。該模塊對設備要求不高,各地均可開設。適合在這方面或相關領域有興趣的學生。
    “汽車駕駛與保養”不僅包括基本的技能訓練,還包括汽車構造與原理、汽車文化、汽車帶來的環境問題等內容,這些在現代社會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梢栽谟袟l件的學校中開設,供對此有興趣的學生選擇。
    選修1:電子控制技術
    電子控制技術是一門運用電子電路實現信息或能量改變的技術。它不僅提高了生產自動化程度,而且走進千家萬戶,成為生活中的重要幫手。本模塊提供了學習設計和制作電子控制系統的機會,以使學生接觸和嘗試解決更具有趣味、更富有價值的技術問題。
    通過本模塊的學習,學生應該了解電子控制電路的構成,知道數字電路的基本知識及其在電子控制技術中的應用;學會設計和安裝電子控制電路,能運用系統的方法分析電子控制的過程和可能發生的故障,并用試驗的方法進行優化,以提高解決實際技術問題的能力。
    教學中應密切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典型實例,把重點放在電子控制電路的實際運用和改進上,強調綜合運用系統和控制的方法分析和解決設計中遇到的問題。
    本模塊由4個主題組成:
     

     (一)傳感器
    1.內容標準
    (1)認識常見的傳感器,能用多用電表檢測傳感器。
    例 常見的傳感器有光敏傳感器、熱敏傳感器、磁敏傳感器、聲敏傳感器、氣敏傳
    感器、力傳感器和位移傳感器等。
    (2)知道傳感器的作用及其應用。
    例  不同的傳感器可以用來收集不同的信息,并把它轉變為電信號。
    2.活動建議
    通過實地觀察、調查、咨詢、查閱產品說明書或有關的技術資料等多種方式,了解各種傳感器在生活、生產、軍事等方面的應用實例,分析它在電子控制系統中的作用。
    (二)數字電路
    1.內容標準
    (1)通過比較數字信號和模擬信號,了解數字信號的特性,知道數字信號的優點。
    例  數字信號具有方便地從信號中分離噪聲、高精度地處理信號和容易實現信號保存等優點。
    (2)知道數字信號中“1”和“0”的意義,了解數字電路是一種能夠方便地處理“1”和“0”兩種狀態的電路。
    例  “1”和“0”表示信號的“有”和“無”或電平的“高”和“低”狀態。
    (3)了解晶體三極管的開關特性及其在數字電路中的應用。
    (4)熟悉與門、或門和非門等三種基本邏輯門的電路符號及各自的邏輯關系,會填寫它們的真值表,能畫出波形圖。
    (5)知道與非門、或非門的電路符號及各自的邏輯關系,會填寫它們的真值表,能畫出波形圖。
    (6)能從外形識別常見的數字集成電路,并能用數字集成電路安裝簡單的實用電路裝置。
    例1 常見的數字集成電路類型有TTL型和CMOS型等,識別它們的引腳排列時,先要找到外形結構標志。
    例2  采用CMOS集成電路等器件,在電子實驗板上搭接電子門鈴電路、旋轉彩燈電路、定時電路、密碼鎖電路等簡易、有趣的電路。
    (7)能夠對數字電路進行簡單的組合設計和制作,并進行試驗。
    例  用與非門組成兩個不同頻率的多諧振蕩電路,然后將兩個電路進行組合,用頻率高的振蕩電路產生的信號對其中頻率低的振蕩電路產生的信號進行調制,合成一個新的信號,并用此制作一個發出變調聲音的電子門鈴,這就是常見的數字電路組合設計。
    2.活動建議
    (1)收集數字電子產品的資料,舉辦一個“未來世界中數字技術的應用”討論活動,了解數字技術發展的動態和趨勢。
    (2)動手做下面兩個實驗,對實驗結果進行比較,了解數字信號的優點:
    △在電腦中進行某一幅畫面的復制(或把電腦中某幅畫面刻錄到光盤上),比較復制件與原件的影像清晰程度是否發生顯著變化。
    △使用錄像機將錄像帶中的某一段畫面翻錄到另一盤錄像帶上,比較母帶和翻錄帶的影像清晰度是否發生變化。
    (3)使用電子工作平臺(EWB),用虛擬的方法對基本邏輯門電路、組合門電路等進行邏輯關系實驗。
    (4)以2~3人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在教師指導下,使用數字集成電路設計并搭接2~3個不同的簡單電路。然后,將其組合成具有新功能的實用電路,并進行小組之間的交流。
    (三)電磁繼電器
    1.內容標準
    (1)知道常見的繼電器可分為電磁繼電器和無觸點繼電器兩大類。
    例  常見的電磁繼電器有直流電磁繼電器、交流電磁繼電器、干簧繼電器等。
    (2)了解常見的直流電磁繼電器的構造、規格和工作原理。
    例1  直流電磁繼電器的內部結構圖。
    例2  常見直流電磁繼電器的接點有常開、常閉和轉換接點等三種類別。
    例3  繼電器的額定工作電壓、線圈直流電阻、接點數目等。
    (3)學會直流電磁繼電器的使用。
    例  用有轉換接點的直流電磁繼電器搭接一個電路,分別控制一只玩具電動機和一個報警器。
    (4)知道可控硅的構造和電路符號。
    (5)了解可控硅的簡單的工作原理。
    2.活動建議
    (1)查閱繼電器在電子控制系統、觸電保護、電流過載以及在高壓、高溫和有毒環境下應用的實例,比較電磁繼電器和可控硅在應用中的優缺點,并進行交流。
    (2)用有轉換接點的直流電磁繼電器搭接一個電路,實現對一個玩具電動機和一個報警器的轉換控制。
    (3)搭接一盞電燈的電路,用可控硅控制它的亮度。
    (四)電子控制系統及其應用
    1.內容標準
    (1)知道電子控制系統的基本組成。
    例  最基本的電子控制系統由輸入、控制和輸出等三個部分組成,其中輸入部分大多由傳感器等組成;控制部分通常由數字電路(如觸發器)、單片機或計算機等組成;輸出部分一般由電磁繼電器等組成。
    (2)能用方框圖分析生活中常見的電子控制系統的工作過程。
    (3)能用數字集成電路等安裝簡單的實用電路,并進行調試。然后,能應用該電路設計和安裝開環控制系統。
    例  用數字集成電路等器件安裝一個多諧振蕩電路,并利用它設計和安裝一個開環的溫度報警系統。
    (4)能設計和安裝簡單的閉環控制系統,并進行調試和改進。
    例  用集成電路設計和安裝一個電子恒溫控制系統,并進行調試。
    (5)了解常見遙控系統的組成、分類及其應用。
    例1  常見的遙控系統由發射電路、接收電路和執行機構等組成。
    例2  常見的遙控系統有紅外線遙控系統和無線遙控系統等。
    (6)能用集成電路設計和安裝簡單的遙控系統,并進行調試。
    例  用集成電路組成單通道遙控系統。
    2.活動建議
    (1)設計一個住宅公用走道路燈控制的系統方案,并通過試驗等技術活動對方案進行優化。
    (2)制作一個單通道無線電遙控電路,再應用這一電路設計一個具有實用價值的電鈴(或電燈等)遙控系統,并在試用過程中加以改進。 
    選修2:建筑及其設計
    建筑技術是工業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及其設計是建筑技術的重要內容。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建筑,將建筑物設計得合理、適用、美觀,可以便利和美化我們的生活。本模塊對進一步增強應用技術的意識、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與提高學生的生活情趣,都是十分有益的。
    通過本模塊的學習,學生應該理解建筑與文化的關系;了解常用的建筑材料及其加工設備與工具,學會一些加工技能;了解建筑構造及構件的主要技術知識;能進行簡單建筑結構與構造的設計,理解與設計有關的建筑法規。
    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注意,設計每一個構件都要考慮部分與整體以及部分之間的關系,以使這個構件與整體及其他構件和諧、協調。建筑物的質量和建筑污染是關系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大問題,應注意利用正反兩方面的例子,增強學生的質量意識、環保意識與安全意識。建筑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建筑設計的教學中應注意其人文性與時代性。
    本模塊由4個主題組成:
     
    (一)建筑與文化                                                    
    1.內容標準
    (1)理解建筑是民族文化藝術的結晶和時代風貌的寫照,了解建筑的發展與人類文明的關系。
    例  因民族文化的不同,各民族的建筑風格與建筑藝術也不相同。
    (2)了解我國和當地房屋建筑的特色,能分析當地房屋建筑特色的產生原因。
    (3)通過對典型建筑物的欣賞,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對建筑物進行評價。
    2.活動建議
    組織學生收集世界各國典型建筑的照片、錄像與資料,分析這些建筑的特色,及其與民族文化傳統和所處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
    (二)建筑結構及其簡單設計
    1.內容標準
    (1)了解建筑結構的含義,知道某一類建筑物的結構類型。
    例1  建筑結構是抵抗垂直和水平方向載荷的受力構件組成的骨架體系。
    例2  房屋的結構類型有:柱、梁板結構,拱卷結構,桁架結構,剛架結構,懸挑結構,殼體結構、折板結構、懸索結構和充氣結構等。
    (2)了解拱卷結構、桁架結構、懸索結構常見的建筑結構受力情況,能通過簡單建筑物的案例,分析影響其穩定性和強度的主要因素。
    (3)能設計簡單的建筑結構,并制作模型。
    2.活動建議
    (1)組織學生了解學校教學樓或家庭住房的結構,分清哪些是承重墻和結構柱。
    (2)測繪一座簡單房屋,用硬卡紙或小木條按1:300的比例制作其幾何體塊模型。
    (三)建筑材料及其加工
    1.內容標準
    (1)知道常用建筑材料的種類,熟悉其中1~2類材料的性質、規格型號和用途。 
    例  常用的建筑材料有:磚、混凝土、水泥、沙石、木材、陶土制品、金屬、玻璃、油漆、涂料,以及防水、防火與隔熱、隔音材料等。
    (2)能分析使用不合格建筑材料與選用材料不當可能造成的環境污染等危害,初步學會選擇適用的建筑材料。
    例 使用不合格材料或選用材料不當,可能造成建筑物毀損或環境污染。
    (3)初步學會1~2 種常用建筑材料的加工方法、連接方法及其工藝。
    例 常見建筑材料的連接方法有:膠接、榫接、焊接,此外還有通過插入件和其他連接件來實現連接。
    2.活動建議
    組織學生收集一些因使用不合格材料造成建筑物損毀事故或選用建筑材料不當造成環境污染的事例,討論使用不合格材料或選用材料不當的危害。
    (四)建筑構造及其設計
    1.內容標準
    (1)了解建筑構造的含義,知道某一類建筑物的構造類型。
    例  房屋是由基礎,墻、柱,樓板、樓梯,門、窗,屋頂等基本構件,按一定原理和方法構造而成的,各構件在不同位置,發揮各自不同的作用。
    (2)理解各類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構造與人的行為、生理及心理要求之間的關系。
    (3)了解2~3類建筑構件的用途、特點,理解設計該構件時要注意的問題(包括建筑設計中的安全要求及有關建筑法規)。
    (4)能設計或改進簡單建筑構件,并能繪制設計草圖。
    (5)能根據設計方案選擇加工工具、量具、設備及加工方法,并制作所設計建筑物模型或構件(或模型)。
    (6)能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對設計方案及其制作品進行評價。
    2.活動建議
    (1)調查學校及周圍建筑物的構造類型、特點及用途,分析其門、窗或樓梯的用途與優缺點。調查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確定設計對象及要求。
    (2)組織學生體驗過街天橋上下道是否方便行人負重、推車或在雨雪天行走,是否方便殘疾人行走,找出其存在的問題,并討論如何改進其設計。
    (3)調查當地的建筑物因未考慮周邊環境因素造成景觀破壞的事例。
    選修3:簡易機器人制作
    單片機技術是計算機技術的一個分支,是簡易機器人的核心元件。日常生活中的VCD機、DVD機、數字電視機、自動洗衣機、空調及其遙控器等設備都使用著各種各樣的單片機,同時,在工業控制、智能機器、智能武器、智能化儀表和儀器等領域,它也得到了廣泛地應用。
    通過本模塊的學習,學生應該知道單片機和機械傳動的基本知識,能設計與制作由單片機和傳動機械等組成的簡易自動控制機器或簡單的自動控制系統。
    教學中要重視使用計算機技術提供的學習平臺,突出簡易機器人的實際應用,合理選擇價格低廉、可多次燒結的單片機型號和通俗易懂的單片機編程語言。注意應用實例的典型性,著重系統和技術試驗等技術思想方法在設計過程中的具體運用,力爭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本模塊由3個主題組成:
     
    (一)單片機及其控制程序
    1.內容標準
    (1)知道單片機的特點及應用。
    (2)知道單片機的基本組成及工作過程。
    例1 單片機由中央處理器(CPU)、存儲器、輸入/輸出接口以及連接這三部分的總線組成。
    例2 單片機執行一條完整的指令必須經過提取指令、分析指令和執行指令三個過程。單片機中的每條指令都分別存放在專門的存儲器(ROM)中。
    (3)知道單片機集成電路引腳的功能。
    例 AT89C―2051單片機集成電路為20腳的雙列直插式器件,分為電源引腳、外部振蕩電路引腳、復傳引腳、I/O接口引腳等,其中20號腳是主電源Vcc引腳,電壓應為+5 V;10號腳是電源GND引腳,應接地。
    (4)了解一種單片機匯編語言,掌握一種單片機常用的匯編語言指令。
    例1  AT89C―2051單片機匯編語言或C語言。
    例2  指令就是控制單片機進行各種操作和運算的命令,由操作碼和操作數兩部分組成。
    例3 匯編語言的常用指令有數據傳送指令、算術運算指令、簡單的控制轉移指令、簡單的位操作指令等。
    (5)學會用指令編制簡單控制的程序,并能根據試驗進行修正。
    例  用單片機控制發光二極管完成下面的程序:先是發光二極管全部熄滅,然后二極管全部發光,接著二極管間隔發光,再回復到全部熄滅,并一直不斷地反復循環。
    (6)能操作單片機編程器將編寫的程序燒結固化。
    2.活動建議
    (1)調查一個交通路口的行人流量、自行車流量和汽車流量,制訂出交通紅綠燈翻轉時間間隔的合理方案,設計和制作一個用單片機控制的交通信號燈控制模型,并進行模擬試驗。
    (2)采用分組的形式,設計不同的程序,使單片機控制的彩燈組出現各種不同的發光形式,如奇數發光二極管發出閃光、偶數發光二極管發出閃光和逐個發光。在電子實驗板上搭接電路進行試驗,并將這些設計成果應用于實際。比如,為廣告牌四周設計和制作一個逐個閃爍發光的循環彩燈組。
    (二)單片機與控制電路
    1.內容標準
    (1)了解電子控制系統的基本組成,知道單片機是一種使用廣泛的控制電路。
    例  電子控制系統由輸入、控制和輸出等三個部分組成。
    (2)知道常見的傳感器及其作用。
    例  光敏傳感器能把光信號轉變為電信號。
    (3)了解繼電器的結構和工作原理,并能掌握簡單的使用方法。
    (4)能用傳感器、單片機和繼電器等安裝一個簡單控制裝置,并進行試驗。
    例  用光敏傳感器、AT89C-2051單片機和蜂鳴器等設計和安裝的一個遮光報警裝置。
    2.活動建議
    設計由傳感器、單片機和發光二極管等組成的1~3種在夜晚才能工作的循環彩燈控制系統,并在電子實驗板上搭接電路后進行試驗。
    (三)單片機與傳動機械
    1.內容標準
    (1)知道一般機械的組成,了解常見的機械傳動的方式。
    例1 機械一般由動力部分、傳動部分、執行部分和機體組成。
    例2 常見的機械傳動有帶傳動、鏈傳動、齒輪傳動和平面連桿傳動等。
    (2)了解常見齒輪傳動的特點、形式和應用,會計算簡單的齒輪傳動比。
    例1  常見的齒輪傳動有圓柱齒輪傳動、圓錐齒輪傳動、蝸桿傳動和齒條傳動等。
    例2  蝸桿傳動具有傳動比大、傳動平穩、能自鎖等特點。
    (3)能按照裝配圖樣安裝簡單的齒輪裝置,并進行調試。
    例 裝配電動玩具中的齒輪箱。
    (4)了解常見的連桿傳動機構的結構及其應用,能設計和制作簡單的連桿裝置。
    例1 收縮門、支架式工具箱中的平行連桿機構,縫紉機腳踏板的曲柄連桿機構。
    例2 以竹片和細竹管等為材料制作的可縮放毛巾架。
    (5)能設計一個簡單的電動機械,并進行安裝和調試。
    (6)能設計和制作一個由傳感器、單片機、繼電器、電動機和傳動機械等組成的簡易機器人或簡單的自動控制系統,并能通過試驗完成2~3個規定的動作。
    例  某電動機械模型行進中完成了下列規定動作:在碰到障礙物之前便能自動后退,并發出“倒車、倒車”的聲音。
    2.活動建議
    (1)調查周圍環境中的機械傳動裝置,分析其結構和工作過程,畫出簡單的結構草圖。如伸縮曬衣架、挖土機的機械手臂、消防車的升降云梯等。
    (2)分組設計和制作一個簡單的機械手模型,用它完成夾取和釋放一只乒乓球的動作,并進行小組交流。
    (3)設計并制作由玩具電動機、模型齒輪箱和連桿機構組成的能兩腿步行(或爬行)的簡單機械模型,并在運行試驗后調整結構的穩定性。
    (4)設計和制作一個由單片機控制的電動四足爬行(或兩腿步行)的機械模型,且完成前進、停止、眼睛閃爍、發聲和后退等動作。
    (5)以小組學習的方式,先設計一個簡易機器人模型,要求完成下列動作:在它行進的正方向上遇見點燃的蠟燭時,能自動停止,并啟動模型攜帶的電風扇將蠟燭吹滅。然后組內分工制作,并組裝調試、交流和評價。 
    選修4:現代農業技術
    農業技術是技術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F代農業技術對于人類的生活以及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有著越來越大的影響。本模塊以現代農業的理念、技術和試驗方法為主,為學生提供了接觸一些實用的農業新技術的機會,以培養學生對農業及其新技術的親近感,增強他們參與當地經濟建設的意識。
    通過本模塊的學習,學生應該認識現代農業技術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了解農業技術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樹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觀;學會一些現代農業技術的基本技能和試驗方法,并能夠在實踐中應用;能夠運用技術與設計的思想和方法,進行簡單的農業試驗方案的設計。
    學校在組織教學時,要采用合適的載體,解決好專題的地方性、季節性問題;要合理安排基礎知識學習和技能操作實踐的比例;要充分利用校內外的實習基地,促進學生通過不斷的實踐來熟悉和掌握農業生產的基本技術和試驗方法。
    本模塊的內容為專題設置。所設計的專題考慮到了地區的差異和城鄉學校的不同特點,適應面廣、應用性強。本模塊由6個專題組成,每個專題均為1學分,在選修時至少應選學2個專題。
     
    [專題一]   綠色食品
    1.內容標準
    (1)了解現代農業技術對人類生活和生態環境的影響,以及生態環境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例1 現代農業技術的應用提高了農作物的價值和產量,改善了人類的生活質量。
    例2 農藥殘留嚴重影響著農產品的品質、生態環境的狀況和人類的健康。
    例3  治理工業污染、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退耕還湖等措施的實施改善了生態環境,推進了農業及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例4 生態環境的惡化導致了我國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受災面積不斷擴大,使農業的持續生產能力下降。
    (2)理解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涵義。
    例1  綠色食品也稱為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是指糧油、果品、蔬菜、畜禽、水產等在符合規定的環境條件下,按照規定的生產技術規程生產、加工,質量達到產品標準、食用安全的食品。
    例2  有機食品也可稱為生態食品或天然食品。有機食品要求在生產和加工過程中不使用任何農藥、化肥、化學添加劑等化學合成物質,不采用輻射處理,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產品,是純天然、無污染、安全營養的食品。
    (3)了解綠色食品的生產、加工及管理的標準。
    例 為規范綠色食品的生產、加工和管理,我國制定了《生產綠色食品的肥料使用準則》、《生產綠色食品的農藥使用準則》、《綠色食品執行標準草案》及《綠色食品產地環境監測及評價綱要》等標準。
    (4)初步掌握綠色食品生產、加工的技術要點,能夠選擇1~2種當地主要的農業栽培品種進行綠色食品栽培試驗。 
    例1 綠色食品生產的施肥技術要點:使用有關標準允許使用的肥料種類,使用的肥料及施肥方法不能對環境和作物(營養、風味、品質和抗性)產生不良后果。
    例2 綠色食品病蟲害防治技術的要點是:①預防為主,綜合防治;②以生物防治為主,藥劑防治為輔。要求使用有關標準規定可以使用的農藥,有限度地選用允許使用的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藥。
    2.活動建議
    (1)參觀附近的農貿市場,結合自己的家庭實際,討論現代農業技術的應用對于推動經濟發展、改善人類生活的作用,探討綠色食品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2)收集或查閱資料,對轉基因食品應用的利弊展開討論。
    (3)對當地農產品農藥殘留的情況進行調查,探討農藥殘留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的危害,提出當地主要栽培品種的降低農藥殘留、提高經濟價值的農藥施用方案。
    (4)利用市場調查,根據國內外市場的需求,提出一個改變當地種植結構、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經濟效益的綜合生產方案。
    [專題二]  品種資源的保護和引進
    1.內容標準
    (1)了解品種資源保護的意義、品種資源的種類及保護措施。
    例1 我國優良栽培花卉、經濟作物、中草藥等品種資源的保存。
    例2 地方優良動物品種的保存,如北京鴨、烏骨雞、東山羊等。
    (2)了解生態條件與引種關系,能分析溫度、光照和雨量等生態因素對引種的影響。
    例1 溫度、光照和雨量的差異與地理緯度有關,我國從緯度相近的意大利、墨西哥引種冬小麥較易成功。
    例2 海拔高度主要影響溫度變化,我國玉米的引種沿著由東北到西南的線路進行較易獲得成功。
    (3)了解引種試驗的過程,能根據當地的生態條件,對品種資源進行分析、比較,選定需要引進的品種。
    例 引種試驗要按照觀察試驗、品種對比試驗、區域試驗和栽培試驗的順序進行。
    (4)學會觀察試驗的方法,能對選定的1~2個品種進行引種的觀察試驗。 
    例 觀察試驗要以當地推廣的良種為對照,觀察引進品種的豐產性、抗逆性和對本地生態條件的適應性。
    (5)學會品種對比試驗的方法,能對引進品種做出全面的評價。
    例 品種對比試驗可以對引進品種的生育期、抗逆性、豐產性作更精確的觀察和研究,綜合評價每個引進品種的優缺點。
    (6)學會區域試驗的方法,能通過區域試驗確定性狀穩定的引進品種。
    例 區域試驗是引進品種在推廣之前必須經歷的、在不同自然條件和生產條件下更大范圍的比較鑒定試驗。
    (7)學會栽培試驗的方法,能確定適合引進品種的栽培條件。
    例 栽培試驗主要是對幾項關鍵技術措施進行研究,確定引進品種對肥力水平、灌溉條件和田間管理措施的要求,為新品種大田生產制定栽培技術措施提供依據。
    (8)能夠根據生產目標,設計引種試驗方案。
    2.活動建議
    (1)組織學生調查當地主要動、植物品種的原產地,了解當地品種資源的種類及特點,討論品種資源保護的措施。
    (2)根據學校綠化的需要,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花卉或樹木的引種栽培試驗,學習引種的栽培管理技術。
    (3)收集典型的引種案例并進行分析,對品種的引進是否合理、栽培管理的方法是否科學、生長條件的控制是否恰當及引進的效果等發表自己的看法。
    (4)調查當地種植業或養殖業的結構及品種資源的引進情況,根據實際需要和自然條件,分組設計引種方案,選擇可行的最佳方案進行品種引進的栽培試驗,寫出引種試驗的總結報告,分析引種成功或失敗的原因。
    (5)確定合適的推廣品種,進行小面積推廣栽培,根據栽培情況和出現的問題,提出該引進品種的栽培管理特點和措施,為大面積推廣提供資料和技術。
    [專題三]  無土栽培
    1.內容標準
    (1)了解無土栽培的類型和方法。
    例1 無土栽培的主要類型有水培、基質栽培、噴霧栽培等。
    例2 無土栽培的主要方法有基質栽法、基質槽栽法、袋栽法、營養液膜栽培法等。
    (2)了解無土栽培基質的種類和特點,以及營養液的組成成分的性質。
    例1 無土栽培的基質有水、砂、礫石、蛭石、鋸末、珍珠巖、炭化稻殼等。
    例2 無土栽培營養液的肥源有硝酸鈣、硝酸鉀、硝酸銨、尿素、氯化鉀、過磷酸鈣等。
    (3)學會營養液濃度的計算方法,掌握營養液配制的方法,了解常用的經驗配方。
    例1 營養液濃度的計算方法有百萬分比濃度法、當量濃度法和毫當量濃度法等。
    例2 無土栽培常用的經驗配方有黃瓜配方、草莓配方、玫瑰配方、馬鈴薯配方等。
    (4)認識無土栽培常規設施,能就地取材,制作簡易的無土栽培設備。
    例1 無土栽培的設施有基質栽培床、水培栽培槽等。
    例2 制作簡易的無土栽培箱、無土栽培瓶等。
    (5)根據當地或學校的條件,選擇1~2種作物進行無土栽培試驗,初步學會無土育苗的方法;掌握無土栽培過程中的水、肥管理及病蟲害防治等技術;能對作物營養失調的癥狀進行分析和調整。 
    例1 無土栽培設施與基質的消毒等常規處理技術。
    例2 無土育苗的種子處理、播種、苗期管理和移栽的方法。
    (6)掌握無土栽培中嫁接育苗的方法和管理技術,能夠根據需要進行嫁接育苗。
    例1 嫁接育苗的方法有舌接法、插接法和劈接法等。
    例2 黃瓜、番茄等蔬菜常采用嫁接的方法育苗,可有效防止根部的病害。
    2.活動建議
    (1)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無土栽培基地,認識各種無土栽培設施及其使用方法;指導學生利用當地材料,制作簡易的無土栽培設施。
    (2)在學習過組織培養技術的學校,指導學生用無土栽培的方法對用組織培養技術育出的苗進行移栽和管理。
    (3)城、鄉學校都可以選擇一些花卉、蔬菜等新品種,利用家庭和各類基地,進行無土栽培試驗。
    (4)能夠根據當地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設計一個推廣、應用無土栽培技術的方案。
    [專題四]  營養與飼料
    1.內容標準
    (1)了解常用飼料原料、配合飼料的種類及特點。
    例1 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水等物質在動物生長過程中的作用。
    例2 常用飼料原料分為能量飼料、蛋白質飼料、礦物質飼料、配合飼料等。
    例3 配合飼料分為全價配合飼料、濃縮飼料、基礎混合飼料、添加劑預混料等。
    (2)了解營養性飼料添加劑、非營養性飼料添加劑的種類和作用,能根據需要正確選擇添加劑。
    例1 營養性飼料添加劑有氨基酸、礦物質、維生素等。
    例2  非營養性飼料添加劑有抗生素類、激素類、酶類等。
    (3)學會1~2種天然青飼料主要的加工調制、貯藏及防污染方法。
    例1 加工調制方法:如物理加工調制法、化學處理調制法、生物處理調制法等。
    例2 貯藏方法:青貯法、微貯法、尿素保鮮法等。
    (4)了解配合飼料的成分和作用,掌握配合飼料的科學配制原則,學會設計飼料配方的基本步驟和計算方法,能運用計算機進行飼料配方的設計和最佳方案篩選。
    例1 全價配合飼料的能量、營養成分均衡,能夠滿足禽畜生長和繁殖的需要。
    例2 配合飼料的飼料配方計算方法有方形法、聯立方程法等。
    (5)了解飼養或養殖動物的營養需要,能根據培育目標,為當地主要飼養或養殖動物制定不同生長階段的飼料選擇方案。
    例1 蛋用雞和肉用雞的營養需求。
    例2 孕期母豬和育肥豬的營養需求。
    例3  當地水產主要養殖品種各生長時期的飼料需求。
    (6)能結合當地實際,并根據綠色食品生產標準,為當地動物飼養場或水產養殖場設計飼料配方,并選擇一種動物進行飼養和養殖對比試驗。
    2.活動建議
    (1)參觀當地的動物飼養場或水產養殖場,調制1~2種飼料配方,討論如何通過改良飼料配方來達到飼養目標。
    (2)結合當地資源,利用計算機為當地的主要飼養動物設計飼料配方,并進行最佳方案篩選。有條件的學校,可進行粗飼料、精飼料和混合飼料合理搭配、科學施喂的試驗,并做好記錄,分析試驗結果。
    (3)研究飼養動物肉類品質與飼料的關系,探討在動物飼養過程中如何生產肉類綠色食品。
    (4)按照生態農業的要求,設計一個資源再生和利用的動物飼養方案,增強生態農業的觀念。
    [專題五]  病蟲害預測及綜合治理
    1.內容標準
    (1)了解病蟲害防治在農業和林業上的意義。
    (2)了解病蟲害發生的過程、規律,能結合當地實際分析影響病蟲害發生的各種因素。
    例1 病蟲害發生的過程一般經歷增殖階段、猖獗階段和衰退階段。
    例2 蟲口密度、繁殖能力等因素對病蟲害發生的范圍、地點和面積的影響。
    (3)學會幾種主要病蟲害的識別方法。
    例1 作物的葉部害蟲東亞飛蝗、林木的根部害蟲螻蛄和地老虎等蟲害。
    例2 黃瓜霜霉病的古巴假霜菌、引起番茄青枯病的假單孢桿菌等病害。
    (4)掌握當地主要病蟲害的一些預測預報方法,能進行簡單的病蟲害預測預報。
    例1 蟲害預測常用的方法有物候法、期距法、有效積溫法等。
    例2 病害預測常用實驗法,即通過預測圃觀察、林間調查、孢子捕捉和人工培養等手段預測病害的發生期、發生量及危害程度。
    (5)能運用計算機模擬的方法,進行數據分析,對病蟲害發生的時間、范圍和數量進行預測預報;并能根據掌握的資料繪制蟲情分布圖。
    (6)學會當地幾種主要病蟲害的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物理機械防治方法,能設計體現環保要求的病、蟲、草害綜合治理方案。
    例1 生物防治方法:以蟲治蟲、以菌治蟲、以鳥治蟲、以菌治病等。
    例2 化學防治方法:利用各種殺蟲劑、殺菌劑等農藥防治病、蟲、草害。
    例3 物理機械防治方法:捕殺、誘殺、阻殺、高溫處理等。
    2.活動建議
    (1)采集作物病害標本,捕捉當地常見農業害蟲,分析病蟲害的特征和識別方法。
    (2)觀察周圍的花卉和樹木,對感染病害或發生蟲害的植株進行治理。
    (3)收集生物防治信息,為當地設計病蟲害的生物防治方案,并進行防治試驗。
    [專題六]   農副產品的營銷
    1.內容標準
    (1)了解提高農副產品經濟價值的途徑。
    例 水果和雞蛋的保鮮,農副產品的深加工。
    (2)了解農副產品的市場種類和特征。
    例 農副產品的市場主要有消費者市場(生活資料市場)和生產者市場(即生產資料市場)等。
    (3)了解市場信息的作用,熟悉各種收集信息的有效途徑,能收集有關農副產品的各類市場信息。
    例1 市場信息有國內外商品需求信息、產品價格信息等。
    例2 市場信息的收集途徑主要是公開出版物、互聯網、有關情報機構及信息預測部門等。
    (4)了解市場調研的內容,學會市場調研的方法,能根據明確的目的,進行農副產品市場調研。
    例1 市場調研的內容主要有市場需求的調研、產品的調研、價格的調研、促銷的調研、銷售渠道的調研及競爭的調研等。
    例2 市場調研的方法習慣上分為觀察法、詢問法及實驗法等三類。
    (5)認識市場預測對于農副產品營銷的作用,學會市場預測的基本方法,能就當地某些農副產品的營銷作出預測。
    例1 市場預測的內容主要有市場需求預測、商品資源預測、商品飽和點預測、商品價格預測、經濟效益預測等。
    例2 市場預測的常用方法有判斷法(定性)、保本分析法(定量)、投入產出法等。
    (6)熟悉農副產品信息發布的途徑,學會信息發布的方法,能設計某一農副產品的信息發布方案。
    (7)了解農副產品營銷決策的程序和方法,能根據市場預測并綜合各種有關因素,提出當地某一主要農副產品的營銷方案。
    2.活動建議
    (1)組織學生以當地某種主要的農副產品資源為經營目標,收集有關信息,開展市場調查,獲得營銷決策所需的第一手資料,并對其市場需求、商品價格、經濟利潤和發展前景做出預測,寫出調查報告。
    (2)嘗試為當地某種主要的農副產品資源制作一個信息發布的網頁。
    (3)分組研討農副產品營銷各個環節的特點和相互之間的關系,并繪制一個農副產品營銷的流程圖。
    (4)利用市場調查和市場預測的結果,對當地某種主要的農副產品資源進行模擬決策,分組研討并由各組提出一個該種農副產品的生產要求、生產規模、加工方式、市場開發、經營方向、綜合利用的開發方案,將評選出的最佳方案提供給有關部門參考。
    選修5:家政與生活技術
    家政是指以提高家庭生活質量為目的,綜合運用各方面的知識,對家庭生活進行科學化設計與管理。家庭生活中技術的應用,是家政的重要內容之一,它可以使家政理念更好地發揮作用。本模塊所涉及的內容對保證家庭經濟生活的有效運轉和家庭成員的身心健康十分重要。
    通過本模塊的學習,學生應該初步形成科學而健康的家庭生活觀念,理解自己在目前和未來家庭生活中的角色,學會家庭管理的一些基本方法,以及家庭理財和家庭保健的基本技能,養成科學的家庭生活態度,提高個人適應、建構和改善生活的能力。
    本模塊的教學應緊密結合家庭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實際,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注意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家庭生活中去;應注意引導學生認識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權利和義務,并將所學到的理念和技能應用到家庭生活以外的領域。
    本模塊由4個主題組成:
     
    (一)家政概述
    1.內容標準
    (1)理解家政的含義、內容。
    例 家政內容包括家庭關系、兒童發展、營養與食品、服裝與織物、住宅與居室、家庭理財、家庭保健、家庭文化生活等。
    (2)學會分析和評價一些典型的中國傳統家政理念在現代家庭生活中的意義。
    例 《顏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中的一些家政觀念。
    (3)了解一些國外的家政理念,學會分析它們在中國家庭生活中的意義。
    例 日本家庭對孩子的勤勞體驗教育,西方國家的禮儀規范等。
    (4)理解不同的家庭生活風格對個人和家庭的影響。
    例1 家庭生活風格表現在教育方式、交流方式、角色分配、禮儀與習俗等方面。
    例2 家庭交流方式對家庭氛圍及個人性格的影響。
    (5)理解不同家庭成員在家庭中的角色,明確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責任。
    (6)了解獲得家政知識的各種信息渠道,能通過多種途徑充實自己的家政知識和技能。
    2.活動建議
    (1)組織學生就中國傳統倫理準則中的“孝悌”在現代家庭生活的意義展開辯論。
    (2)分小組編排一些小短劇,展示不同的家庭生活風格。
    (3)收集一些關于家庭禮儀的資料,進行學習和實踐,并作交流。
    (二)家庭管理
    1.內容標準
    (1)理解家庭管理的含義、內容。
    例1 家庭管理是選擇并運用有效的方法和資源,以建立良好的生活環境,達成家庭目標的活動。
    例2 家庭管理的內容包括經濟管理、物資管理、飲食管理、環境管理、娛樂管理、安全管理和家務管理等。
    (2)能分析家庭資源的種類及對家庭生活的影響。
    (3)理解家庭管理的特點,掌握家庭管理的一般實施步驟,能為改進家庭事務管理設計方案。
    例 家庭管理中需要家庭成員相互之間的合作、溝通、信任、尊重、忠誠和關愛。
    (4)理解家庭人際關系在家庭管理中的作用,學會一些協調家庭人際關系的技巧。
    例 在交流中如何傾聽、表述、爭論、忍讓等。
    2.活動建議
    (1)設計并組織一次節日期間的家庭活動,并注意總結和評價。
    (2)為自己的家庭設計一個物資管理方案,與父母討論、修改,并予以實踐。
    (3)假設家中有老人生病住院,需要陪護,就如何合理運用家庭的各種資源,照顧好老人,安排好家庭日常生活等問題進行討論,并設計方案。
    (4)分小組制訂一項班級事務的管理方案,全班討論確定最優方案,并付諸實施。
    (三)家庭理財
    1.內容標準
    (1)了解家庭理財的內容,熟悉家庭理財方式的種類,能分析影響家庭理財方式和效率的因素,并根據家庭的具體情況或模擬情境選擇合理的理財方式。
    例 家庭理財涉及家庭收入與支出、家庭預算、家庭消費及家庭投資等方面的內容。
    (2)學會分析家庭收入與支出的構成,并能根據家庭的具體情況,編制家庭收支預算表、支出明細表、家庭收支平衡表等。
    (3)學會分析家庭消費結構,通過對影響消費動機的主要因素的分析,識別不健康的消費心理與行為,能為自己和家庭制訂合理的消費計劃。
    例1 家庭消費結構是指家庭實際消費的各種生活消費資料數量的比例關系。家庭消費資料可劃分為:生存資料、發展資料、享受資料等。
    例2 不健康消費心理:膨脹心理、從眾心理、攀比心理、逆反心理、自慰心理、迷信心理、僥幸心理、炫耀心理等。
    例3 不健康消費行為:盲目性消費、積壓性消費、有害性消費、突擊性消費等。
    (4)了解家庭儲蓄的方式,比較銀行儲蓄不同種類的特點,學會根據家庭具體情況或模擬情境選擇合適的儲蓄方式。
    (5)了解常見的幾種家庭信用活動方式,能根據家庭具體情況作出信用活動的決策。
    例1 貸款是家庭信用活動的一種主要方式,包括向銀行貸款、消費信貸、典貸及個人借貸。
    例2 家庭信用活動決策的考慮因素:① 家庭對該商品需要的程度;② 市場預測情況;③ 償還支付能力。
    (6)了解有關家庭的商業保險的主要品種,以及購買保險時必須注意的事項,學會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判斷選擇。
    例1 家庭商業保險的主要品種:養老保險、財產保險、意外保險、醫療保險等。
    例2 購買保險的注意事項:① 評估風險,制定購買計劃;② 重視高額損失;③ 充分利用免賠方式;④ 尋找合適保險代理人;⑤ 了解保險公司狀況;⑥ 合同的審查。
    (7)了解和比較家庭投資的方式和特點,學會設計簡單的模擬投資方案。
    例 購買股票是家庭投資的一種方式,它的特點有:① 屬有價證券,可以買賣或當作抵押品;② 入股后不可隨便退股;③ 證券價格隨行就市;④ 既享受權利又必須承擔風險。
    (8)了解有關家庭經濟的一般法律常識,樹立家庭生活中的法律意識。
    例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對消費者權益的規定、《婚姻法》中關于財產關系的規定、《繼承法》的主要內容、《保險法》中與家庭有關的規定。
    2.活動建議
    (1)分小組組成模擬家庭,根據假設的家庭成員構成、經濟收入等情形,進行收支預算,并設計消費、投資、保險的方案。
    (2)假設你的母親當家理財,父親常因零花錢不夠與母親爭吵,討論該如何幫助他們化解矛盾。
    (3)假設一個家庭計劃用1萬元裝修兩間臥室,討論在裝修房間、購買家具和物品等方面如何安排,并分組設計裝修方案。
    (4)訪問兩家保險公司,了解他們所提供的醫療保險的品種,并從中選擇一種最適合自己父親或母親的品種。
    (5)選擇一些家庭投資或家庭保險的案例,分析合同中的陷阱。
    (四)家庭保健
    1.內容標準
    (1)了解不同年齡階段家庭成員的身體發展特點和相應的保健方法,學會幾種常見病和多發病的預防、發現和應急處理方法,培養關心照顧其他家庭成員的責任感。
    例 中老年人的常見疾病有缺鈣、高血壓、心絞痛、糖尿病、中風等。
    (2)掌握一些常見身體不適的處理方法及護理方法。
    例1 常見身體不適主要包括消化不良、頭痛、發燒、感冒、中暑、流鼻血、凍瘡、暈車與外傷等。
    例2 基本的病情觀察方法:量體溫、測呼吸、測脈搏、量血壓、觀察大小便。
    (3)能對家庭的事故隱患進行檢查,發現家庭事故隱患,并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學會逃生方法和受傷后的急救措施。
    例 常見家庭事故:火災、觸電、車禍、摔倒、食物中毒、化學品燒傷等。
    (4)了解造成家庭環境污染的因素和保護家庭環境的措施,學會一些防范和消除家庭環境污染的方法,增強家庭環保意識。
    例1 家庭裝修材料的謹慎選擇。
    例2 廚房污染的防范:化學清潔用品的選用,抽油煙機的選擇、清洗等。
    (5)知道一些基本的外出旅行的安全保護常識。
    2.活動建議
    (1)邀請一位醫生介紹一些家庭生活中易發生的意外事故及后果。
    (2)檢查自己的家庭是否存在事故隱患,采取適當措施消除隱患,并作課堂交流。
    (3)準備一個家庭常用藥箱,列出所備藥品清單。
    (4)分組采用急救知識、技能競賽或即興話劇表演等形式,演示各種救護方法。
    (5)針對自己父母、祖父母的身體狀況,學習相應的保健或護理措施。
    選修6:服裝及其設計
    服裝是人們穿在身上的技術產品,反映著時代的文化特征。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情趣的不斷提高,服裝設計日益成為美化人們服飾和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一項重要的生活技術。本模塊引導學生從提高自身技術素養的角度學習服裝設計,可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運用結構、流程、系統等思想方法,感受服裝設計所蘊含的文化藝術,加深對技術的人文性的領悟。
    通過本模塊的學習,學生應理解服裝與材料、服裝與文化的關系;初步學會簡單服裝的造型設計;學會用服裝結構圖表達服裝設計意圖;學會生活中的著裝設計;能設計具有個性化的簡單服裝,形成衣著審美意識。 
    教學中應強調簡便易得的服裝材料(如舊衣或紙模等)的利用,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設計實踐和動手創作的機會,以加強審美、造美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本模塊由4個主題組成:
     
    (一)服裝與材料
    1.內容標準
    (1)了解服裝的基本性質、服裝的主要分類及其特點。
    例 服裝的基本性質一方面表現為滿足人的生理需求方面的物質性,如服裝的保溫、舒適、散熱、透氣等;另一方面表現為滿足人的心理需求方面的精神性,如用服裝美化人的生活和表現人的身份與個性等。
    (2)了解服裝材料的構成和常見服裝材料的種類。
    例 服裝材料包括制作衣服的面料和服裝配件所用的輔料。
    (3)理解服裝與服裝材料的關系,能通過案例分析服裝材料與科學、技術及社會發展的關系。
    (4)了解常用服裝面料的種類、特點和性能,能用簡易方法鑒別常用服裝面料。
    (5)理解選擇服裝面料的主要依據,能給自己設計的服裝選擇合適的面料。
    例  選擇服裝面料的主要依據:①面料的性能和特點;②穿著對象的年齡和體型;③所設計服裝的種類、用途、款式風格以及色彩搭配等。
    2.活動建議
    (1)調查本地區目前市場流行服裝的面料、色彩與款式;收集各種流行的面料,制成“服裝面料標本集”(標明面料產地、名稱和特點);交流與分享“標本集”的內容,并說明其中的面料適合做哪一類服裝。
    (2)查閱有關我國絲綢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資料,討論與評價我國絲綢對促進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作用,及其在世界服裝材料發展史上的地位與影響。
    (3)收集現代服裝材料發展變化的信息,小組合作制作“現代服裝材料信息集”,研討現代服裝材料發展的趨勢和特點。
    (4)設想一種或功能更齊全、或色彩更美觀、或制作成衣更方便的服裝材料,并與同學交流和評價。
    (二)服裝與文化
    1.內容標準
    (1)了解構成服裝的基本要素。
    例  構成服裝的基本要素為材料、款式、色彩和工藝。
    (2)理解服裝與社會文化的關系。通過對我國一些民族服飾的調查,了解1~2個民族服飾的色彩、飾物及款式的含義,知道服裝與民族文化的聯系。
    例1 任何時代的服裝都受當代社會文化因素(政治、經濟、科學、技術、藝術、教育、道德、風俗、禮儀等)的影響和制約,同時也反映著當代社會文化的一定特征。
    例2  因民族文化的不同,我國及世界各民族服裝的款式與風格也各不相同。
    (3)理解服裝款式的含義,通過欣賞典型的時裝畫或服裝效果圖,能比較和分析服裝的款式,并評論其所反映的個性特點與社會文化特征。
    例1  服裝款式即服裝的外觀形式,包括服裝的外部輪廓造型、局部(領、袖、口袋等)、衣縫結構及裝飾附件(花邊、鑲綴等)的外形。
    例2  通過欣賞我國“中山裝”的服裝效果圖,比較“中山裝”款式與清朝男裝款式的不同與特點,評論“中山裝”產生的原因,說明其在我國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和所反映的時代特征。
    (4)理解服裝色彩在表達情感與個性中的作用,能通過典型案例分析服裝色彩所表現的象征意義。
    2.活動建議
    (1)欣賞我國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服裝的錄像或圖片,討論這些民族服裝在材料、款式、色彩與工藝方面所表現出的主要特點,說明這些特點形成的主要原因(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風俗習慣以及審美觀念等的影響)。
    (2)查閱有關中國服裝史的圖書或資料,收集其中展示的我國古代漢、唐、明、清和近代五四時期等有代表性的男、女服裝插圖,從中比較和分析以上歷史時期中國服裝文化的變化與特征。
    (3)比較中國傳統服裝和西式服裝所用材料與款式的不同及特點,分析并評論產生這些不同與特點的主要社會文化影響。
    (4)收集有關服裝流行的信息,討論服裝面料、款式及色彩在服裝流行中的影響與作用。
    (三)著裝設計
    1.內容標準
    (1)了解人體結構、比例與服裝的關系,學會服裝量體的基本方法。熟悉我國成衣服裝號型標志,能為自己和他人選擇合適號型的成衣服裝。
    例  我國成衣服裝號型規定為:號,指身高;型,指圍度(上裝為胸圍,下裝為腰圍);均以厘米為標志單位。例如,上裝165/88表示165號、88型。
    (2)理解著裝的裝飾性和社會性。
    (3)了解服裝顏色、花樣等色彩搭配與使用的原則,能為個人或群體設計著裝色彩,學會欣賞服裝的色彩美。
    (4)熟悉著裝設計的基本要求,學會生活中的著裝設計,能根據著裝對象的具體條件分析與評價其著裝效果。
    2.活動建議
    (1)小組調查市場上出售的各類成衣服裝的號型標準,根據同學間相互測量的身體尺寸,討論并確定每人應購買哪種標準號型的上衣和褲子。
    (2)舉辦一次“我最喜愛的服裝”的表演活動。每個同學都要針對自己的體型和特點,為自己設計一套能展示自己個性風采的著裝方案并參加表演。交流參加表演活動的感受和心得體會。
    (3)為班級同學參加學校運動會或文藝演出設計著裝。
    (四)服裝設計
    1.內容標準
    (1)理解服裝設計的概念和服裝設計的基本要素。
    例 服裝設計的基本要素:① 核心要素是以人為中心的人體形態、運動、生理與心理等因素;② 構成服裝的基本要素。
    (2)了解服裝設計的一般過程和服裝設計常用的表現方法,能識別常見的服裝設計圖,并能繪制簡單服裝的結構草圖。
    例1 服裝設計常用表現方法有服裝設計圖、樣衣展示和服裝表演。
    例2 常見服裝設計圖有時裝畫、效果圖、結構圖和裁剪圖。
    例3 服裝結構圖又稱服裝式樣圖,是用線條勾畫繪制的一種接近服裝造型實際比例的服裝設計圖。繪制時只畫服裝,不畫人體及其動態變化。
    (3)了解服裝造型設計的含義,熟悉服裝外型設計的基本類型,能用服裝結構圖表達服裝的造型設計。
    例1 服裝造型設計是對服裝的形態進行設計。服裝形態也稱服裝的式樣,是服裝的主體骨架。服裝造型設計包括服裝的外型設計、內部結構分割和局部部件(領、袖、口袋等)設計。
    例2 服裝的外型設計即是服裝的外部輪廓設計,是服裝造型設計的基礎。
    (4)了解服裝制圖的一般步驟,能識別服裝裁剪圖的主要線條與符號,初步學會簡單服裝的制圖方法。
    (5)通過所設計的簡單服裝的制圖與裁剪,初步學會安全使用常用的服裝制圖與裁剪工具,樹立質量意識。
    例 常用服裝制圖與裁剪工具有:直尺、軟尺、比例尺、畫粉、鉛筆、剪刀、三角尺、曲線板、彎尺等。
    (6)能設計、制圖、裁剪與制作具有個性化的簡單日常服裝,并進行交流與評價。
    (7)通過展示、欣賞并評價具有特色和創意的服裝設計優秀作品,提高審美能力,發展創新意識。
    2.活動建議
    (1)按照設計方案制作紙模服裝,練習服裝造型設計及制圖與裁剪,并根據服裝的表現效果進行設計的修改與創新。
    (2)組織學生觀看時裝表演錄像,討論并評價每場時裝表演的設計主題及特色。
    (3)以奧運會為主題,嘗試為中國運動員設計禮儀裝、運動裝和休閑裝等系列服裝。
    (4)收集有關文化衫的信息,調查了解市場流行的文化衫的色彩、面料和款式。獨立設計、裁剪并制作一件自己喜歡的文化衫。舉辦“文化衫設計展示會”,進行交流與評價。
    (5)有條件的學校,可組織學生參觀服裝生產公司(工廠),了解現代服裝生產的基本流程和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在現代服裝制造業中的應用,討論服裝CAD對提高服裝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的重要作用??芍笇W生用服裝CAD系統軟件進行計算機輔助設計的練習,并將設計的圖樣打印輸出、裁剪后制成紙模服裝。舉辦紙模服裝展示與交流活動。
    選修7:汽車駕駛與保養
    隨著城鄉經濟建設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汽車駕駛技術逐漸成為人們常用的技術。本模塊可使學生在學習汽車駕駛技術的過程中,深化對結構、系統與控制等技術與設計思想方法的理解,領悟學習技術的方法,進一步培養技術實踐能力。
    通過本模塊的學習,學生應該了解汽車的主要構造、主要系統及其作用,理解發動機的工作原理和工作過程,初步學會汽車駕駛和例行保養的基本方法,增強交通安全意識和環保意識。
    本模塊的教學,應強調讓學生親身經歷汽車駕駛與例行保養的實踐。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在指導學生學習汽車駕駛基本操作方法的同時,還應注重對其駕駛動作協調性的訓練;同時,應強調進行交通安全教育。
    本模塊由4個主題組成:
     
    (一)汽車構造與工作原理
    1.內容標準
    (1)了解汽車的主要構造和主要系統的作用。
    例1 汽車主要由發動機、底盤、車身和電器設備等4部分組成。
    例2  汽車的主要系統有汽油機燃料供給系、發動機冷卻系、發動機潤滑系、汽油點火系、起動系、傳動系、行駛系、轉向系和制動系。
    (2)了解四沖程發動機的主要構造和工作過程,理解其工作原理。
    (3)能從系統間相互協調的角度分析汽車起動、轉向和制動的實現過程。
    (4)理解汽車的進步與能源和材料的關系。
    例 汽車隨著能源和材料的進步而進步。如汽車發動機從蒸汽發動機發展到煤氣發動機又發展到汽油發動機;汽車車輪從木制或鐵制車輪發展為天然橡膠充氣輪胎又發展為人造橡膠充氣輪胎。
    (5)理解汽車的大量使用會給環境帶來污染,了解防止和減少環境污染的有效措施。
    例  汽車是大氣的主要鉛污染源。為控制汽車尾氣造成的鉛污染,汽車燃油必須用無鉛汽油。
    2.活動建議
    (1)拆裝廢舊汽車,認識汽車的主要構造和主要系統。
    (2)舉辦一次以“汽車發展簡史”或“中國汽車的發展”等為主題的汽車圖片展覽,交流對“汽車文化”的了解與認識。
    (3)組織學生參觀汽車中的先進技術設備與裝置,討論其功能與特點。
    (4)設想一種功能更齊全、更符合環保要求和節約能源的新型汽車,進行交流與評價。
    (5)有條件的學??山M織學生參觀汽車制造廠,了解并畫出汽車制造的主要生產流程。
    (二)汽車駕駛有關法規
    1.內容標準
    (1)熟悉汽車駕駛的有關法規和駕駛員行為規定,能識別常用的交通標志符號,樹立交通安全意識和駕駛員道德規范意識。
    (2)了解我國汽車燃油使用、尾氣排放、噪聲控制等國家有關規定與環保政策。
    2.活動建議
    訪問當地交通民警,調查了解有關汽車駕駛員執行交通安全法規方面易出現的問題和應注意的事項,討論并分析易出事故的原因,寫出調查報告。
    (三)汽車駕駛技術
    1.內容標準
    (1)知道汽車的主要操縱機件、儀表與開關的名稱,熟悉其位置,了解其作用,并掌握其正確的操作方法。
    例1 汽車的主要操縱機件有汽車轉向盤、變速桿、離合器踏板、加速踏板、制動踏板、手制動桿、油門拉鈕、阻風門拉鈕等。
    例2 汽車主要操縱儀表與開關有汽油表、水溫表、車速里程表、機油壓力表、電流表、空氣壓力表、車燈開關、轉向開關、點火開關和電源總開關等。
    (2)學會發動機的起動與停熄,初步掌握汽車起步、變速、轉向、制動、停車和倒車等的基本操作方法,能保持操作動作的協調。
    2.活動建議
    (1)請幾位會開汽車的家長或老師介紹學習汽車駕駛的經驗、教訓和體會。
    (2)在汽車非啟動狀態下,由教師或教練員指導,原地進行操縱汽車駕駛主要機件、儀表和開關的練習。
    (3)有條件的學??山M織學生利用假期進行汽車駕駛基本技術訓練,使學生有更多的實踐機會,為今后進一步學習和掌握汽車駕駛技術打下基礎。
    (四)汽車例行保養
    1.內容標準
    了解汽車例行保養項目,初步學會汽車例行保養的基本操作方法,并形成保養和管理汽車的意識。
    例例行保養是駕駛員承擔的日常性維護作業,在出車前、行車途中和收車后進行。
    2.活動建議
    (1)請汽車司機介紹汽車例行保養的重要性和例行保養的注意事項。
    (2)觀看有關汽車保養的錄像或參觀汽車維修單位,座談并交流心得體會。
    (3)模擬練習汽車出車前、行車途中和收車后的例行保養項目。
    五、實施建議
    教 學 建 議
    教學是學校實現課程目標的主要途徑,教師的角色轉換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是實施有效教學的關鍵,是課程改革成功的保證。
    為實現本課程目標,結合課程的設計思想和教學實際,提出如下教學建議:
    (一)引導學生親歷設計的過程
    設計是技術活動中的核心過程。在教學中,應讓學生親歷由一系列環節組成的設計活動。首先,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全員性參與。教師應密切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重視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技術問題的興趣和研究愿望,并注意發揮每個學生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促使其主動、有效地參與設計過程,獲得直接經驗。其次,要強調學生的全程性參與,即每個學生都必須經歷設計方案的形成過程、方案轉化為產品的過程、交流和評價的過程。為此,教師應注意保持學生學習興趣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提出問題,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運用各種技術交流和評價手段豐富設計過程,以使學生獲得比較完整的體驗。
    在設計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以引導者的身份創設一種開放、民主、活躍、進取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展開想象,大膽創新,使設計真正成為生動活潑、師生互動的過程,使全體學生在設計過程中都得到發展。
    (二)重視技術思想和方法的學習指導
    在解決具體技術問題的過程中,要重視對學生進行技術思想和方法的學習指導,并把它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
    在教學中,教師要精心挑選一些集中體現技術思想和方法的技術設計實例,引導學生使用技術思想和方法這把“鑰匙”,去打開技術問題的“大門”,從而去體驗、領悟技術思想和方法的真諦。例如:在調試收音機時,指導學生用系統的思想和方法分析并解決組成收音機的各個部分的協調問題;在分析構件中的應力問題時,讓學生在親手實踐的過程中體驗合理的結構與強度和穩定性的關系;在解決路燈自動熄滅問題時,引導學生利用控制的思想和方法實現光線暗淡時自動開燈的問題;在設計材料加工的步驟時,讓學生在編制工藝流程的過程中領會流程的時序和環節問題。
    技術思想和方法的獲得并非通過一次實踐就能解決,而要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多次循環。
    (三)重視技術試驗的教學 
    技術試驗是解決技術問題的一個重要方法。要像物理、化學和生物課程中重視實驗一樣,把技術試驗認真地落實到教學過程中。
    技術試驗有多種作用。例如:對不同的材料進行強度試驗,其作用在于選擇符合設計需要的材料;使用青霉素前先要進行藥物反應試驗,其作用是對治療疾病的可行性方案進行選擇;汽車駕駛員安全裝置的模擬撞擊試驗,其作用是改進和優化設計方案。技術試驗有多種方式,在教學中常用的有試用、試運行或用相似原理建立的模擬試驗等。例如:在使用農藥前,先要對配制方案進行試驗;在編制工藝流程時,先要進行流程運行試驗;在確定某個設計方案前,可以采用建立模型的方法進行試驗。因此,教學中要加強對技術試驗的具體指導。
    技術試驗的應用在農業生產中十分突出,試驗田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事例。因此,在現代農業技術模塊的教學中,要強化學生的試驗意識,加強對試驗方法的具體指導。
    實施條件較為困難的技術項目,可以根據教學實際,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采用模擬試驗的辦法。實施條件較好的學校要鼓勵學生使用計算機進行仿真技術試驗。比如,使用EWB軟件建立電子工作平臺,搭建晶體管放大線路,對晶體三極管的工作點進行調試,從而確定偏置電阻的大小。
    技術試驗往往會遭遇失敗,教師要指導學生分析失敗的原因,鼓勵學生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和不怕挫折的意志。
    (四)倡導學習方式的多元化
      要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和學生差異,選擇模仿、合作和研究等不同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模仿是一種學習方式,它在工具的操作技能等教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但要防止把它作為唯一的教學方式。
    應特別重視合作學習方式在技術教學中的應用??梢宰寣W生分工協作設計某個產品或組成模擬生產線來完成某個技術任務。在合作學習過程中,要注意調動每個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注重分工的合理性和均衡性;發揮小組全體成員的作用,形成優勢互補;激發每個小組團體成員的集體榮譽感,加強成員之間、小組之間的及時溝通和交流,培養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形成與他人協作、分享與共進的態度和團隊精神。
    此外,要積極滲透研究性學習的方式,改變以往的教學過于偏重接受性學習的傾向,促進課內外的溝通,加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提高學生的技術探究能力。
    (五)加強對學生的個別輔導
    由于技術課程內容之間的聯系十分緊密,同時學生的接受能力也各有差異,所以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分化現象。特別是操作技能的練習中,有些學生如果得不到教師的及時輔導和具體幫助,往往會造成學習的中斷,甚至還會干擾正常的教學秩序。因此,在技能操作方法教學和學生動手實踐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巡視,注意教學信息的及時反饋,根據不同情況,采用小組輔導、個別輔導和學生之間互幫互學等多種方式,及時給有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在輔導過程中,要重視對所出現的技術問題的分析和方法上的指導,防止出現教師代替學生操作的現象。
    在制作過程中,有的學生如果提前完成任務,教師可以及時聘請他當“小老師”,輔導有困難的學生,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或者對這些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讓他們繼續進行研究和改進。
    (六) 注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使用
    信息技術是一種重要而又普遍使用的現代技術,在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可以改變教和學的方式,降低學習技術的難度,提高學習技術的效率。
    要積極創設條件,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和仿真試驗等現代技術在構思方案、繪圖、模擬試驗等方面的應用,培養學生使用現代工具解決技術問題的意識和基本能力;要利用網絡技術進行技術合作與交互式技術學習,以改善學習方式,提高學習的有效性;要鼓勵學生通過動手實踐來打破對新技術的神秘感、懼怕感,形成對新技術的親近感。
    (七)加強教學研究
    要根據本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立足于教學的具體問題,通過討論、聽課、公開教學、課題研究、教學評比等各種形式,加強對本課程的教學研究。學校(或校際)應建立技術教研組,組織教師探討教學中的問題,開展教學經驗和研究成果的交流,從而促進課程資源的開發,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評 價 建 議
    通用技術課程學習的評價是指對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學習過程和發展狀況進行定性定量的描述。合理的評價可以使學生了解自己在技術學習中的特點、已有成績和不足之處,也可以幫助教師調整和改善教學行為,進而促進學生和教師的共同發展。
    (一)評價的原則
    1.發揮評價的激勵、診斷和發展功能
    評價時,要注意通過多種方式和手段關照不同水平的學生在不同方面的發展,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避免用一把尺子、一個標準衡量學生。要通過有針對性的評價改善教師的教學,使所有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發展。
    2.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
    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技術學習的結果,更要注重學生在技術活動過程中的收獲和對技術思想和方法的理解及體驗,應把學生在技術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參與水平和情感態度等作為評價的重要指標。
    3.全面評價與單項評價相結合
    通用技術課程的評價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情況,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狀況。因此,在評價中要注重多方面的評價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此同時,應根據不同的課程模塊、不同的技術學習內容、不同的技術學習階段確定不同的評價項目,以提高評價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4.階段性評價與日常性評價相結合
    對學生的技術學習既要有統一的、階段性的評價,如某一模塊教學結束之后的測試或對作品的評價,又要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根據具體情況予以日常性的隨機評價。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微小進步、對學生的特殊表現予以及時、適當的評價,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師在學生的技術學習過程中要善于捕捉評價的最佳時機,要關注學生在設計和制作關鍵環節中的表現,要關注學生在技術設計、技術試驗或技術制作中的獨特想法、取得的重要進展,并采取相應的評價措施。
    (二)評價的主體
    通用技術課程的評價主體(評價者)主要有教師、學生、家長、實驗基地人員、校外技術人員,以及校外考試機構等。要發揮不同評價主體在評價中的作用,將教師的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校外技術人員的參評等有機結合起來。教師是各類評價主體的組織者,應根據不同評價內容協調有關人員參與評價,切實發揮各類評價主體在評價中的作用。
    (三)評價的內容
    評價要體現本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和內容標準??梢詮闹R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了解學生對技術的理解和運用狀況,進行學生技術學習水平的評價。
    1.知識與技能
    對學生學習技術知識的評價,不是看其直接記憶了多少知識,而是應根據技術的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等類別,對學生的技術學習進行評價。不同的知識類別評價的方法有所不同,對于陳述性知識通常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對于程序性知識則要求學生在技術的實踐過程中融會貫通,在問題的解決和實際操作中正確運用。
    對技能學習的評價主要從學生使用工具和設備的技能、試驗技能、交流技能、評價技能等方面進行。評價應從某一技能本身的操作要點和規范出發,依據課程目標進行,倡導和鼓勵有新意的技能、方法。例如,在“結構與設計”主題中,評價學生檢測某種結構物體的強度和穩定性的試驗技能,首先要看學生能否從物體的受力和結構的特性等角度合理設計試驗方案;其次要看學生是否正確使用有關儀器和設備,試驗的過程是否規范、嚴密,對試驗過程的觀察是否仔細,所記錄的試驗數據是否準確等。
    2.過程與方法
    對過程與方法的評價,重在評價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技術的決策能力和創造能力。
    對于不同的技術學習內容,學生經歷技術學習過程的感受也不同,要根據內容特點確定過程與方法方面的評價重點。
    例如,評價“控制與設計”主題的練習“自動計時裝置的設計方案及模型制作”,應著重評價學生的設計方案的技術原理是否有獨到之處(如有的同學利用了“沙漏”的計時原理、有的運用“虹吸現象”計時、有的采用數字電路脈沖計時等),設計方案是否比別人的簡單有效,是否將所學的理論知識綜合運用到設計之中,是否選擇了價廉物美的制作材料,制作工藝上是否有創意,以及作品能否滿足設計要求等。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應著重從學生參與技術學習的態度是否積極認真;在技術學習中,是否具有精益求精、實事求是的態度,是否具有不屈不撓、克服困難、解決難題的信心和意志,是否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技術作品能否體現關愛自然、珍視生命等積極向上的情感等方面進行。
    技術學習過程中,對于技術文化的理解是體現學生價值觀的重要方面。評價者要通過與學生的交流,發現并記錄學生在技術學習過程和作品中所表現的豐富的精神內涵、獨特的美學視角和富有魅力的個性展示,以及對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并及時給出描述性的評價意見。例如,對 “居室門廳方案設計”的評價除了考慮能實現一般的門廳所具備的功能以外,還要評價學生設計方案中體現的環保、審美、個性化追求等,從正面引導學生對設計作品的高尚文化品位的追求和向往。
    需要強調的是,在對學生的技術學習進行評價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者不是孤立的、機械分割的,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應將三個方面有機融合起來,靈活運用各種評價方法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評價。
    (四)評價的方法
    本課程的評價是開放、靈活的,評價方法多種多樣,可以有書面測試、方案及作品評析、過程記錄卡、訪談、活動報告等。這些評價方法各有特點,適合不同的評價對象,評價者要根據具體的評價目標、具體內容,客觀分析并靈活運用這些評價方法,。
    •書面測試 選取來自生活和社會實際的問題分析、案例分析、產品設計和產品分析等題型,考查學生對技術原理的理解、技術方法的綜合應用以及將技能方法遷移到新問題情境中的能力。
    •方案及作品評析 對學生制作的產品、產品模型、設計方案和技術圖樣、說明書、設計制作報告等進行評價。
    在對方案及作品等進行評價時,要特別注意不要以成敗為評價的唯一標準。對于成功(達到設計要求)的方案和作品,要從其創意是否新穎,各種指標是否合理,制作是否精益求精,以及設計、制作報告是否找出了成功的原因與不足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對于不成功的方案和作品,要著重評價設計中的合理之處和有價值的地方,看其是否有新的思想火花和新的思路,設計、制作是否認真,特別要看其是否找出了不成功的原因,以及可供繼續設計和制作的教訓。對不成功的方案與作品,要允許學生重新設計或制作,并重新進行評價。
    •訪談 與學生面談,了解學生階段性學習狀況、對自己的期望、滿意程度、存在的問題和困惑等,便于教師有針對性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解決學生的問題。
    •技術活動報告 由教師和學生分別記錄。教師記錄全體學生在技術學習過程中有價值或有意義的信息;學生記錄技術學習的內容和學習過程中的感受,技術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其解決策略,設計、制作中的獨到或有創意之處,對作品或方案的評價等過程性資料,從而形成學生的技術活動檔案袋。
    家長和校外技術指導也可以記錄學生在技術學習過程中的有關信息。
    計算機作為工具,在學生技術學習的評價中具有重要作用??梢岳糜嬎銠C生成和制作評價題目、評價量規,生成對班級學生或某個學生的評價結果分析報告,分析測試題目或評價項目的難度、區分度等。
    (五)評價的管理
    通用技術課程學生學業成就的評價等級分為優、良、合格和不合格。參與技術課程中某一模塊的學習和實踐的全過程,技術活動檔案袋記錄基本完整,方案、作品和書面測試達標,并能完成或基本完成所規定的任務,應視為合格。參加某一模塊學習的全過程,取得合格或合格以上成績者,獲2學分。對有特別優秀的設計、制作成果,或有所創新、發明的學生,應給予特別鼓勵。
    教科書編寫建議
    教科書是根據課程標準編寫的教學用書,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重要依據和主要課程資源。高質量的教科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
    (一)教科書編寫原則
    1.全面反映通用技術課程的基本理念
    通用技術教科書的編寫必須以本課程標準為依據,全面反映本課程的基本理念,達到課程目標和內容標準的要求。應特別注意,高中通用技術課程強調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和培養創新能力。
    教科書應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課程目標融合為一體。要充分挖掘通用技術課程中德育、美育等方面的人文因素,使它有目的、有計劃地寓于整個通用技術課的教學過程之中。
    2.體現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特點
    教科書的編寫要從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這一課程目標出發,應根據“內容標準”確定教學內容,不追求全面地學習某項技術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
    編寫教科書時,要精心選擇范例及學生實際設計與操作內容,一方面要注意可行性與實用性,貼近學生實際;另一方面要盡量體現技術的先進性,具有時代氣息、體現未來科技走向。
    通用技術課是創造性很強的科目,教科書要給學生更多的創造空間。
    3.具有科學性
    具有科學性是所有教科書必須遵循的原則。通用技術教科書應反映現代科學技術的思想觀點,做到科學理論、技術原理、范例、數據等正確可靠,無科學技術性錯誤,技術名詞規范,技術用語準確,插圖無原則性錯誤。
    4.具有較強的適應性
    全國各地技術課程的教學現狀和條件存在差異,編寫教科書時,應解決好這個問題。在不降低“內容標準”的原則下,教科書應盡量適應各地與各校的不同現狀。增大教科書的靈活性是適應這種現狀,促進各地學校技術課程發展的有效手段之一。要盡可能降低教科書對教學條件的要求,使教學條件相對較差的學校經努力也能實施教學;可在教科書中適當增加選學內容,如教學難度稍大一些的設計、制作練習,以滿足教學條件較好的學校的需要。
    全國各地的經濟、文化與自然條件也存在差異。為適應這種狀況,教科書要盡可能給出適應范圍較大的例子、練習及制作品;教學載體的選擇應具有靈活性,以便教師根據學校的情況選擇相應的教學載體進行教學。
    5.符合安全規范
    教科書中要特別重視對學生的安全教育。所編寫的內容都應符合安全規范,所涉及的制作、加工、裝配、試驗等內容應編寫學生安全操作規程,避免學生在工具、設施、藥品的使用中出現傷害現象,并及時提醒學生注意安全;所選擇的實踐操作,應給出避免危險的措施。
    (二)教科書編寫注意事項
    1.教科書要易讀易懂
    教科書應做到語言簡練清晰、生動活潑、通俗易懂,便于學生閱讀;教科書應圖文并茂,便于學生理解;插圖應能明確表達要說明的問題;教科書還應有一定的閱讀材料,并向學生提供查找有關資料的線索。
    2.應有計劃地安排各種訓練
    在學生的技術學習中,技能和方法的掌握、技術能力的形成都離不開基本的訓練。因此,教科書中應有計劃、分層次地安排各種必要的訓練。特別是對一些技術含量較高、需要掌握的技能、方法和形成的能力的教學,要注意安排多次訓練和練習,同時要注意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其要求和難度。
    3.正確處理理論知識與技能教學的關系
    高中通用技術課程對技術理論知識的學習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編寫教科書時既要重視動手能力的培養,也要重視技術理論知識的學習。要根據各模塊的內容標準,分別安排適當的理論知識與技能教學比例??茖W理論的教學一般只講結論,強調它的應用。
    為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教科書中要有對作品制作和技術試驗的要求。應盡量使制作品具有保留價值,這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形成親近技術的情感和培養學生的節儉品質。
    4.注意學生技術學習能力的培養
    培養學生技術學習的能力是本課程的目標之一。為此,教科書除了給出一些必要的技術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外,更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并逐步掌握學習技術的方法。
    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建議
    通用技術課程的實施需要開發與利用廣泛的課程資源。這些資源不僅存在于學校,同時也存在于家庭和社會;不僅存在于現實的物質世界,還存在于虛擬的網絡世界。
    (一)充分利用文本資源
    課程標準和據此編寫的教材是通用技術課程最基本的文本資源。學校和教師應依據課程標準,選擇適合自己學校使用的教材,要把教材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
    文本資源還包括教師教學參考資料、教師技術培訓或自學用書、學生學習用技術參考資料,以及學生課外閱讀技術類用書等。學校應為教師和學生有計劃地配置技術課程文本資源,并使它們得到合理管理和充分利用。
    (二)積極建設和有效利用物質資源
    為保證課程的全面實施,學校應配備通用技術課程教學活動必備、符合國家有關安全標準的儀器、工具、設施、資料及防護用具等。
    學校及教育主管部門應重視技術專用教室(技術試驗室)和技術教育中心等技術教學基地的建設。為充分發揮這些基地的作用,在課余時間也應使它們向學生開放,鼓勵并促進學生自主地開展技術試驗活動,力求使每個學生都有動手學習技術的機會,從而加強對學生技術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學校要充分利用物理、化學、生物及信息技術等學科實驗室的場地、設施、工具、儀器等,為通用技術課教學服務。
    學校和教師應充分利用學校的墻壁、長廊、專柜或專欄等,把它們作為介紹新技術信息或展示學生親手創造的技術作品的簡易設施;還應充分利用校內外可使用的土地或勞動實踐基地,開辟通用技術課程實踐園地,如種植園、飼養基地、農藝園地或新技術試驗基地等。
    (三)廣泛開發人力資源 
    通用技術課程需要開發多方面的人力資源。學校和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家長及其親友等在職業技術方面的知識、資料、經驗和實踐能力,引導并促使他們與學生一起參加技術學習和技術試驗活動,使學生家長及其親友等也成為培養學生技術學習興趣和幫助學生施展技術才華的課程資源。
    相鄰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的技術師資可以打通使用。學校還可從其他學科教師、技術類科研人員和社會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如工程師、建筑師、農業技術員、計算機專家和職業技師等)中聘用通用技術課程兼職教師,或者請他們參與相關技術課程的培訓及各類技術課程教學活動,從而發揮他們的重要作用。
    (四)努力做到資源共享
    網絡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快捷地為技術教學提供嶄新的平臺,成為廣泛交流與共享的課程資源。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網絡為通用技術課程教學服務,引導學生學會合理選擇和有效利用網絡資源,同時也要積極參與網絡的建設。
    各地普通高中、職業高中、職業院?;蚣脊W校的設備、器材、基地等,社區擁有的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青少年活動中心、名勝古跡以及新聞媒體等,農村中的鄉鎮企業、農業技術推廣站、農場、養殖場、種植園、家庭庭院等,城市中的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都是可以進行開發和充分利用的通用技術課程資源。學校和教師在通用技術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應充分挖掘他們的教育價值,努力提高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水平,以形成資源共享的局面。
    (五)逐步完善管理機制
    為使課程資源得到合理地、可持續地開發與利用,必須建立并逐步完善有利于課程資源開發和運行的管理機制。
    在普通高中、職業高中與技工學校之間,應建立相關技術課程的學分互通管理和質量監督機制。
    應大力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力量參與技術教育基地(中心)等的建設。有條件的地區可采用社區與學校共建等形式建立當地的技術教育基地(中心)。技術教育基地(中心)的創建應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力求做到管理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
    各類師范院校應在相關專業中開設必修或選修的技術教育課程或設置技術教育專業等,建立通用技術課程師資培養的常規渠道。
    學校應依據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實施通用技術課程,應建立以專職教師為骨干,專兼職教師相結合,穩定、合格的通用技術課程教師隊伍。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應重視通用技術課程合格教師隊伍的建設,實行技術課程教師繼續教育和培訓制度,以促進技術課程教師專業技術水平和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還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穩定通用技術課程教師隊伍,保證通用技術課程的有效實施和不斷發展。
    地方和學校應針對實際情況開發技術類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以作為對國家課程的補充和拓展,并逐步建立和完善通用技術課程資源有效開發和規范運行的管理機制。
    六、案例
    案例 1    設計并制作臺燈
    高一(1)班的同學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了調查,經過全班的討論,決定每個小組設計并制作一個學習用的臺燈。設計要求是大小適當、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穩定性好、成本不要太高,并規定兩周內完成。
    第一小組的同學參觀了商店中陳列的各種成品臺燈,在圖書館中查閱了臺燈式樣流行趨勢的圖片,了解了制作臺燈可能要用到的各種材料。然后,他們設計了幾個方案,并進行了反復比較,最后選中了一盞可調光的臺燈的設計方案。
    小組進行了分工。鮑小龍和黃玉負責電路部分,他們畫出了電路圖,收集了燈泡、燈頭、變阻器、電線、開關等電路元件,并進行了試驗。結果發現雖然可以調節光的強度,但使用時間一長,變阻器就會發熱,容易斷路。在老師的啟發下,他們學習了可控硅的知識,用可控硅代替了變阻器,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王芳芳和張明制作燈罩,他們根據草圖中的尺寸先用鐵絲做成架子,再把帶有圖案的塑料布固定在架子上,做成一個漂亮的燈罩。其余同學的任務是制作臺燈座,他們選擇的材料是木頭。他們先畫出了加工圖樣,利用鋸、鉆等木工工具加工成形,再打磨、黏接、油漆。各部分都完成后,大家一起進行組裝,并作了測試。結果表明:一切正常,達到設計要求。為了讓臺燈更漂亮,有的同學還在燈座上添加了一些小裝飾品。
    第二小組做的是日光臺燈,他們用竹筒制作燈座。做完測試后發現,由于日光燈管比較長,竹筒較輕,臺燈穩定性不好。為解決此問題,他們又在燈座上加了配重來保持臺燈的平衡。
    兩周后,全班召開總結會。每個小組匯報了自己小組的設計總結報告,并展示了成果。各小組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臺燈可以遙控,有的臺燈具有多種功能(如帶有溫度計或小鐘表),有的利用了廢舊材料來制作燈座。
    大家決定為學校辦一個燈展,除展示自己的作品外,還展示了收集到的各種關于照明發展史和臺燈式樣的資料,有照片、剪報、錄像等。燈展還進行了安全用電、節約用電和保護視力的宣傳。
    案例2 水箱定時翻轉控制裝置的設計與制作
    蘇佳、詹海濤和安吉三同學決定合作設計制作一個能定時翻轉的水箱裝置。今天是星期六,大家約好在邢老師家討論本設計的有關問題。
    這是一個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用到的裝置,當水箱里的水達到一定的水位時就自動翻轉,以驅動另一裝置的運動或實現某種沖洗功能。它是一個開環的自動控制系統,工作原理并不復雜:將水箱設計成偏重心的懸吊狀,水箱固定的位置由水箱翻轉時的水位決定,翻轉水位越高,重心偏離得就越多,當水箱的水容量達到一定的位置使水箱失去平衡時就會發生翻轉。當進水的流量恒定時,這一裝置是一個定時的開環自動控制系統。
    當蘇佳推門走進邢老師家的小院時,詹海濤和安吉正與邢老師熱烈地討論著。老師要求大家首先分析這一裝置的設計機理,然后由每位學生提出設計和制作過程中解決有關問題的策略。詹海濤和安吉認為,在設計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幾個關鍵問題是:控制水箱定時翻轉的因素有水箱的支撐點、進水量大小,……;水箱懸吊的位置該如何確定,應該偏離重心多少等。蘇佳則認為制作水箱的材料選擇也是重要的。
    邢老師基本贊同大家的分析和思考,同時提醒大家在后續設計和制作中,要考慮得更細致一些,應注意解決那些看似細微但又比較關鍵的問題,并在設計說明書中作詳細說明。
        蘇佳與兩位合作者討論之后,畫出了水箱翻轉工作的示意圖(如圖1),認為水箱懸吊支撐點的選擇是設計中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可采用兩種方法解決。一種方法是試驗法,即在水箱的兩個側面分別裝兩條滑槽(如圖2),與懸吊桿垂直固定的支撐軸可在滑槽內來回滑動,調節支撐軸在滑槽內的不同位置,就對應著不同的翻轉水位,如此不斷調節,直到滿足要求為止。另一種方法是計算法,即運用力學原理,比較精確地計算在某一固定水位水箱失去平衡時的支撐點位置。 
    他們構思并確定了設計方案,畫出了設計草圖,確定了使用的材料和工具,就在基本完成了設計和制作,對水箱的翻轉裝置進行測試的時候發現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偏重心懸吊使得水箱在進水前的初始狀態是傾斜的,失去了平衡,致使它無法進行進水的正常工作。難題出現了,這是不是老師曾經提到的“看似細微但又比較關鍵的問題”?
    經過查閱資料、觀察其它裝置中制動部件的工作情況,他們想出了若干種解決的辦法:
    ① 在水箱的直角邊頂部與懸吊部位之間牽尼龍繩,以固定水箱在進水前的初始平衡狀態(如圖3a); 
    ② 在支撐軸上固定一根鋼條,在水箱的內側面某一位置固定一釘,以阻擋水箱向相反方向翻轉(如圖3b); 
    ③ 若水箱的直角邊靠墻,則可在墻的某一位置固定兩個三角支架,以托起水箱不向相反方向翻轉(如圖3c); 
    ……
    由此,三位同學進一步總結出水箱翻轉的工作過程是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翻轉)的循環往復。 
    經過測試,該裝置基本符合定時翻轉的設計要求。
    蘇佳、詹海濤和安吉分別在設計制作的活動報告中記錄下了他們在設計制作過程中各自的感受和收獲,并根據邢老師的建議,總結和評價了自己在設計制作過程中對難點問題解決的思考和策略。
    案例3     自主地建構有關傳感器的知識
    某班同學在討論傳感器的應用時,學生列舉出了傳感器在紅外線自動移動門、馬路自動控制照明電燈、自動控制溫度的電熨斗、條形碼讀取器等中應用的實例。為了讓學生進一步在實例中發現問題,并通過自主學習主動地建構有關電子控制系統的知識,老師因勢利導,要求學生使用“技術與設計II”中已學過的系統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傳感器在上述實例中的作用。為此,組成了項目研究小組。
    在小組交流會上,在超市考察“光敏傳感器在條形碼讀取器中的應用”的小組,準備了調查報告,敘述了調查的主題、過程、分析問題的方法和討論的結論,并在黑板上用方框圖畫出了條形碼讀取器的工作流程:
       
       接著,組長詳細介紹了在調查研究中引出的一個疑難技術問題:一般光敏傳感器只能識別有光或無光的單一狀態,條形碼由一組黑白相間的條形帶組合而成。當條形碼識讀器發出的激光照射到條形碼時,經條形碼反射后變成了隨條形碼變化的一組復雜的光。那么,它是通過什么技術方法,使光敏傳感器識別這種復雜的反射光的?問題一提出,立即引起了全班同學的興趣,老師針對學生提出的這個問題組織了討論。
    最后,老師要求全班同學帶著這個問題更深入地繼續研究,將研究的結果出版一期???。一周后,標題為“揭開條形碼讀取器的奧秘”??c大家見面了。??瘍热菔重S富,一篇名為“不要被視覺迷惑”的文章指出:“讀取器發出的是一束掃描激光,由于掃描速度很快,產生了視覺暫留效應,所以我們看到的是一條光線”;另一篇訪談報告介紹了他們訪問有關工程技術專家的經過,敘述了讀取器中的光敏傳感器的工作過程:“先發出一束掃描激光,由于各種條形碼之間的間隔不同,經條形碼反射的光是一組時間間隔不同的光束。經光敏傳感器接收處理后,光束變成一組斷續的數字信號。然后將數字信號送入計算機去處理、識別……”;還有一篇文章專為“數字信號”作了注釋;……
    通過調查、交流和出版??然顒?,同學們獲得了更多的關于傳感器的知識,并加深了對技術思想和方法的理解。
    案例4  制作模擬滅火的機器人模型
      某小組同學受到教師范例教學的啟發,運用已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提出了一個能自動模擬滅火(比如吹熄蠟燭)的簡單機器人模型的設計與制作方案,并在聽取老師的意見后進行了修改。接著,他們把機器人模型劃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由光敏傳感器組成的接收電路;第二部分是由程序及單片機組成的軟、硬件;第三部分是由電動機、繼電器、齒輪箱和風扇等組成的執行機構。在協商的基礎上,大家作了分工,并開始制作。
    同學們分別完成各部分的制作后,在對各部分進行功能試驗的基礎上,進行總裝調試。當接通電源時,機器人模型一搖一晃地邁步行走,同學們可高興了!但剛走了幾步,機器人模型摔倒了!大家不約而同地驚叫起來。接著,七嘴八舌地討論起摔倒的原因:有人認為整個裝置的重心過高;有人說傳動機械未調試到最佳狀態;也有人認為機器人腳掌的面積太小……。于是,動手把四節電池分別安裝到機器人的兩條腿上,還增大了腳掌的面積,解決了連桿機構不夠靈活的問題。機器人模型步行起來果然平穩多了。
    在試驗中,大家注意到機器人模型只能發現巡行正前方向的火源并進行“撲滅”,還不能在其它方向上發現火源,更不能自動轉向。由此引發了同學們對一些深層次技術問題的思考:如何使機器人對火源位置準確定位?如何對火源進行自動搜索?如何將機器人模型經過改裝,可以在接收指令后靈活地改變運動方向?如何將傳感器接收到的信息,通過單片機的處理發出指令,指揮機器人模型接近火源目標?……
    雖然解決這些問題可能會碰到各種困難,需要學習更多的知識、方法和技能,但同學們信心十足,決定申請立項,把這些問題作為技術課程的研究課題,在老師指導下進行繼續研究。
    案例5  模擬生產線
    浦江中學高二(2)班第三小組同學設計了一個多功能壁掛布袋的方案。在姜老師的指導下,他們建立了一條模擬生產線,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進行制作。
    首先小組用民主的方法推選了生產組長,由生產組長主持討論了制作布袋的工藝流程,并劃分為裁剪、機縫、手縫三個工段,再在小組成員自愿結合的基礎上,由生產組長進行分工。接著進行模擬生產線試運行。
    模擬生產線運行不久,在手縫工段上出現了工件的積壓,造成了流水線生產阻塞,生產組長前后奔忙,累得滿頭大汗,還是不能解決問題,大家非常著急。有的同學責怪手縫工段的同學操作太慢,影響了全局,但他們不服氣。生產組長根據出現的情況,及時開會研究,討論和分析造成生產線阻塞的原因。
    大家群策群力,獻計獻策,提出了許多合理化的建議:有的同學提出流水線上各工段的人數不應該固定,可以隨生產線生產情況的變化作出調整;有的同學主張工作崗位可以輪換,讓每一個人都有參加各個工段制作過程的機會,能感受各種體驗;有的同學建議各工段設立質量檢驗員,加強與其他工段的溝通和交流……。
    經過交流溝通,每個人都意識到自己是生產系統中的一個“零件”,雖然每個人有各自的任務,但如果自己不能與他人很好合作,整個生產線就不能正常工作。于是,大家對生產線重新進行調整,在管理上設立了一個生產調度員,對各個工段進行協調;設立了工段質量檢驗員,加強質量檢測。新的生產線一開工,每個成員各司其職,各盡其能,生產線十分暢通,而且生產出的產品質量好,產量高。
    事后在總結交流中,有的同學說:“分工不是分家,而是意味著更好地合作!”有的學生感慨地說:“我要很好地保存這只壁掛布袋作為紀念,這是我們班級同學合作的結晶和象征!

    亚洲精品国产aV成拍色拍

    <i id="5t7hp"><b id="5t7hp"></b></i>

    <i id="5t7hp"><ins id="5t7hp"><progress id="5t7hp"></progress></ins></i>

    <track id="5t7hp"></track>